
主管如何給回饋?這 3 種評價混一起,連「讚美」都讓部屬心慌


問卷調查中,有 63% 的經理表示,他們在「有效進行績效評量」方面最大的挑戰,就是底下的主管缺乏勇氣,不敢坦然和下屬討論績效問題。即使對方是表現毫不亮眼的員工,主管仍給出高分,這稀釋了績效評量在評估員工表現、協助上層做決策的效力。在某個組織內,96% 的員工都得到最高分。研究者暨暢銷書作家布芮尼.布朗也表示,傑出人才離開組織的首要理由,是組織內缺乏有意義的回饋。
批評系統與系統內的人很容易,真正困難的部分是找出改進辦法。我們接下來要面對這項挑戰。
高層與人資部門能做什麼?
我們先從組織高層與人資說起,因為當績效管理出問題時,我們總期望這些人「想想辦法」。單一的績效管理系統,無法有效傳達 3 種回饋,想讓每種回饋都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不同的特質與環境。
評量回饋:必須公平、一致、清楚且可預測
論在個人之間、團隊或部門之間都是如此。我們得知道是誰在評量誰,也必須理解成功與進步的定義與標準。我們一整年內必須不時進行有想法的雙向對話,討論目標與進展,以及一路上出現的問題。評量系統必須夠嚴格,確保公平性與一致性,但也需要足夠的彈性,因應個人角色與情境的差異做出調整。這些都不是新資訊,也都不是能輕鬆完成的任務。
指導回饋:每個人有不同的參數和頻率
努力求進步的人需要頻繁給回饋,甚至是將近即時的建議,以及提供他在工作過程中微調或改善的機會。所以一年開一次指導會議,提出 20 個建議,或是一年開兩次指導會議,每次提出 10 個建議,都不太可能幫得上忙,因為指導的核心是人際關係,而不是會議。
教練與受指導者必須持續對話,在考量組織需求與個人能力的情況下,討論受指導者努力的方向。他們需要能成為誠實之鏡的人,以此反照出沒那麼光鮮亮麗的自己,也需要支持之鏡的安慰,知道自己有進步的能力。
我們之前討論過,混雜指導與評量回饋時,至少可能造成兩種問題。
- 首先,身為接受者,我會過分關注評量部分,因此沒注意到指導部分。我若知道自己失去答應要給家人的獎金,還有可能認真聽你教我怎麼修改投影片嗎?
- 第二個問題是,我必須先有安全感,才可能敞開心接受指導回饋。我需要確定承認自己的錯誤、缺點與弱點,也不會影響我的飯碗或升遷機會。我必須完全信任你,相信在指導對話中和你坦誠相對,不會對評量的部分造成負面影響。
欣賞回饋:別訂出得到讚美的規則,請培養發現優點的文化
最後,我們在前面也提過,有太多太多的職場有雙向感激逆差的問題。即使是平常對生活相當滿足的人,有時也會覺得自己投入這麼多心血工作、一路上受了這麼多氣,別人應該更感激、更認可我們才對。
正式的認可當然有幫助,但比起高出 7 級的上層主管儀式性表達認可,我們更想得到身邊同事與上司的認可。制式的感謝很快就會失去價值,真誠表達欣賞(「我看到你用這麼好的方式處理複雜的問題,也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那些問題了」)的價值可能遠超過獎狀或禮金。
另外,每個人聆聽欣賞回饋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習慣透過薪資接受欣賞,他們不理解其他人為什麼需要更多,才覺得自己受到重視;有些人習慣透過私下的談話或手寫的感謝字條接受欣賞,導師耐心再次講解某種技能、上司交辦有趣的差事,也能讓他們覺得獲得認可。重點不是設置「欣賞系統」,而是培養欣賞的文化,鼓勵組織的所有人去注意其他人工作時真正獨特的優點,並鼓勵大家注意每位團隊成員接受欣賞與鼓勵的方式,以最適合他們的方法表達謝意。
無論是欣賞、指導或評量回饋的平衡,都該由給予者與接受者共同負責。
新手顧問莎拉發現自己收到不少嚴苛的指導回饋,卻完全不曉得自己現況如何,也因為缺乏評量回饋,以致每次她聽到指導回饋,都很容易誤以為那是評量。
「我看不出自己有沒有把工作做好,所以每當在計畫執行到一半時收到指導回饋,總感覺自己面對的是行刑隊。最後我決定發問,對合夥人說:『在指導我之前,你可不可以先告訴我,我目前做得好不好?在目前這階段,我的工作成果到位嗎?』合夥人相當驚訝的說:『莎拉,妳做得很好啊!妳在這裡做下去,絕對有前途——妳都沒發現這件事嗎?』我以前一直沒發現,但聽到他這麼說終於能夠放鬆,並且專心聽他的指導。現在,我可以放心聽他的指導回饋了,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本文整理、摘錄自《謝謝你的指教》,先覺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