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劉宥彤

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

年過30,沒有一定要「而立」!長大後才明白,只是內在成長的開始


30 歲時的你,最擔憂什麼?如果這是一個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你會想選穩定的鐵飯碗,還是充滿冒險的創業?我們總是對這個年齡點充滿了期許與憧憬,甚至是想望,但會不會其實這個年齡點也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魘?那就彷彿是一道門檻,直到真的跨過去,才發現完全不是想像中那回事。
我離開華視時,就是 30 歲,職涯重新開始。當時相交多年的男友遠在美國求學,未來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未知數,我忽然感覺從 20 到 30 歲這 10 年間所做的決定,沒有一項有留下來被優化。
那時身旁的 30 歲朋友都很「焦慮」,我也一樣,沒車、沒房、沒事業、沒存款、沒伴侶,很少人喜歡 30 歲的自己。
早已下載好的金錢觀程式
想到我在華視擔任記者時,明明薪資穩定、福利優渥,卻選擇在 30 歲時放手一搏而辭職,也許就是因為下載了我父親的金錢價值觀程式。此生我和父親的交流不多,他也已經過世了,但在極少數的交談中,有兩段話一直讓我深深記著。其一是對於金錢的觀念。
國中時有一次和他聊到「節儉美德」的話題,只見父親聽了我對如何節儉的一些想法後,板著臉說:「想要有錢?省能省下幾個錢?要有錢就要想辦法去賺,不要只想著省。」或許是父親十分厭倦祖父那種教育工作者要兩袖清風、文官無財的人生觀,所以對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認同,終其一生,我的父親都處在對家族和世界的叛逆中。
他這番話不同於當時的主流價值,卻解放了我的金錢觀。我常覺得符合天性的事做起來比較不費力,當時沒什麼牽掛就離開電視台,或許和這個想法很有關係,因為沒有把優渥的薪資當成存錢的依靠。
也因為「靠自己」、「要想辦法賺」的觀念,我這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仍堅持一定要工作,即使走上創業的路,在不安穩、高風險的新創事業中也對此從未有過糾結。我想,這應該就是下載了父親的這項金錢觀程式。
除了金錢觀之外,父親在我大學畢業時曾對我說:「 20 到 30 歲這 10 年間,幾乎會決定人生大部分的事,例如選擇職涯,選擇伴侶,會結交到可能伴你一生的朋友。30 歲以後就是優化期,要優化和經營前面 10 年的選擇,所以這 10 年很重要。 」
現在回想起來,只能說這種 30 歲魔咒真的太逼人了。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都中了孔老夫子「30 而立」的毒,現在富比士雜誌(Forbes)還會選什麼「30 歲以下菁英榜」(Under 30),就在表彰那些 30 歲以前有所表現、闖盪出名號的人。
我覺得「30」這個數字,一定可以榮登人生最焦慮數字冠軍。
30「而立」還是「而已」?
但看看現在,環境似乎更糟,高房價、高競爭、低起薪,而且價值典範轉移快速。現在年輕人面臨的社會現狀,比起我的年代甚至我父母親那個「台灣經濟奇蹟」的時候,更加不易生存。現在一般人要完成求學、人格養成、事業小成的「而立」,可能已經來到 40 歲了,所以說連續劇反應人生,以前所謂的「30 而立」,現今真的變成「30 而已」。
但越不容易達成的事,越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媒體也喜歡年輕的面孔,世界吹捧少年有成的故事,這讓更多的「30 歲」產生焦慮與痛苦。相對於別人的「英雄出少年」,每天照著鏡中的自己感覺到如此傍徨與渺小。
其實我離開華視時,並沒有想好下一步要做什麼,脫去記者的光環,與一般人無異。轉職不容易,轉行會更困難,相較其他已在職場特定領域工作一段時間的 30 歲求職者,還真不知道自己應該投入那個領域;心中以為是想要「做什麼」,其實真正要面對的是有什麼「可以做」。
過往的人生經驗及伴隨年齡增加出現的「內在」成長,可能會決定往後數 10 年的人生呈現怎樣的風景。以結果論,我似乎混得還可以,所以應該可以安慰大家 將 30 歲視為人生中的重要「伏筆」,尋思什麼樣的內在成長可以幫助自己在諸多挑戰中一步步走向「而立」 。
但若是面對心境與我當時一樣心慌的朋友,我卻說不出要大家正面陽光宛如遲早都會順利的那種打高空話術。幾 10 年的人生工程,講道理容易,但在每個當下面對生存或發展的關卡時,這些「內在成長」雖能幫助我們好過一點,然而面對每天要應付的具體事項,並沒有明顯幫助。
(本文出自《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