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 Jakub Dziubak

20、30 歲的世代,為何不敢開口喊累?員工不說,主管卻要深深同理的事

2022-03-31 成均館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 安珠延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各位曾有過這種感覺嗎? 實際上已經非常疲倦了,但卻又心想我又不是做了多了不起的工作,因為這點事情就感到疲倦也太不應該了吧。認為自己是在耍廢,懷疑自己是否太脆弱,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卻哀聲嘆氣。

延伸閱讀:對工作毫無熱情、新鮮感該怎麼辦?陷入倦怠期,先替自己按下「暫停鍵」

連「喊累」的資格都沒有,這世界出了什麼問題?

在韓國社會中,就連「喊累」都要有資格才行,如果想要表達自己已經精疲力竭的話,就得先證明自己有做很了不起的事:比如多年來認真念書準備考試、就連周末也不休息,甚至平常還加班,勉強自己超時工作,認為這樣才有資格喊累。

會產生這樣的社會氛圍,是因為以這種方式來界定自己是否有喊累資格的人,也會以相同的標準來評價他人。這個社會充斥著要求休息是奢侈的、是不知分寸的氛圍。

那麼, 實際上真的有疲勞的標準或是資格嗎?我認為沒有,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無法保障無條件的付出就能有明顯的收穫。 我們從小被教導只要全力以赴,最後一定會邁向美好的結局。

但是,第一,事實果真如此嗎?現實是即便我們全力以赴,但是如果自己的才能不足、缺乏周圍的幫助、與周邊環境不合的話,也不見得能產生好結果,更何況現在是經濟低成長社會,可以成長的機會也很少。

第二,難道只有竭盡全力獲得想要的成果,這才是理想人生嗎?生活中總是會有許多偶然與環境的變數。雖然努力去做某些事,即使沒有獲得想要的成果,但過程中也能掌握其他技巧、找到新的方向、獲得嶄新的領悟或洞察力。

失敗的同時,也會更了解自己,內在也能變得更堅強。 當事情不順遂時,反而更能確認與周邊人們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已經計畫好的事情之外,還存在著各式各樣寶貴的可能性,這就是現實。

但是,在這個充滿競爭力與結果論的社會,卻總是逼迫著大家即使失敗了也不要屈服,要堅持不懈直到成功,這樣才能符合「如果沒有達到滿意的結果,就是不夠努力」這種不合理的邏輯。

特別是現在二、三十歲的世代,更會有這樣的想法。

20、30 歲的世代,為何不敢開口喊累?

他們的上一輩、也就是父母或上司所屬的嬰兒潮世代,是經歷過經濟高成長時期的人們,體驗過經濟成長、銀行高利率、到處都是工作機會的時代,而這些人現在成為我們的父母或上司,沉浸在過去的經驗裡,自然會說出「你做了什麼好意思喊累」的話,很難體會子女或後輩為何感到辛苦。

其實打開新聞就可以知道現在失業問題有多麼嚴重,約聘職已經蔓延至整個社會。許多人雖然知道這樣的狀況,但是要將現實困境套用在周邊的人,卻又是另一回事。

「只要努力去做不就行了嗎?是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所以才沒有成果?」會這樣批評的人,犯下了只依據結果來判斷是否努力的錯。「我有職業倦怠」、「我已經精疲力盡了」、「我過勞了」的話,也就無法說出口,因為對方不僅不認同自己的努力,甚至還認為別人比自己用功;即便現在有多麼辛勞,根本無法表達或解釋。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即使只是稍微說自己有點累,理所當然會聽到「你是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嗎」的反應,而這樣的反應又再次將個人推入職業倦怠的惡性循環之中。

我們生活在工作狂的社會裡,截至幾年前為止,我們還帶著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工作中毒」或「工作狂」,很多廣告都描繪了積極開會、加班的樣貌,彷彿這才夠跟得上潮流、夠有主宰人生的感覺。當然積極工作是一件帥氣又有意義的事情,但如果是因為社會壓力不得不這樣做的話,就很難說這是值得佳許的事了。

逾 80% 感到職業倦怠!在無限競爭的社會裡,迎接「過勞社會」的來臨

2013 年《每日經濟》針對上班族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0 人中有 862 人回答自己感到職業倦怠。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也不禁有「韓國人果然都太認真工作了」的想法。

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社會壓力,讓韓國被評為是世界上工時最長的國家。僅管在討論職業倦怠時,工時是絕對不可以忽視的因素,但若整體社會的工作量都過高,便很難只有自己少做一些。

所謂的工作都是互相關聯的,很難單獨自己一人說不做就不做,就連獨自休息也很不容易。而工時一延長,首先不得不面臨生理上的體力耗盡。

如果要選一個詞彙來代表我們社會的話,我會選 「過勞社會」 ,雖然這個用詞讓人相當惋惜,但是實際上的確是經常發生過勞死的社會。 在無限競爭的社會裡,大部分的人都工作過度,因此我們也只能依照高標準來生活。

其實過勞的情況早就開始了,而且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學生們為了準備考試,必須要打造完美無暇的生活紀錄簿,大學生與準備就業的人因為「即將進入職場」的身分,又開始無限競爭。

進入職場後,以為這樣的狀況就會好轉?不,雇主不斷地鼓吹員工可以成為「工作狂」,「只要肯做就能成功」、「做到倒下為止」、「多用點心幹吧」,以這樣的話語壓迫員工。對於重視上下階級、長幼尊卑的職場來說,很難拒絕這種壓力,如此一來,就會覺得就連疲倦也需要資格才行。

延伸閱讀:一想到工作就好累?連「心情」也過勞的你,先嘗試做這 4 件事吧

當「工作狂」成為主流氛圍,更要懂得休息、自我充電

很多人在下班後,也沒辦法舒服自在的休息,總覺得要繼續做些什麼才行。即使一天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但習慣性地認為下班還是必須再做些什麼才能稱為認真,不管是去運動、學英文,還是閒來無事就整理房間,非得要有事情做內心才能舒坦,否則就會認為自己是個不事生產又懶惰的人。

在職場上沒有休息不斷地工作,身心消耗殆盡,可是卻又覺得不能閒下來。已經傾注全力在工作上,一點力氣也不剩,回到家後只能躺在床上邊滑手機,邊度過 3、4 小個時,雖然煩惱很多,但卻一點力氣也沒有,不知不覺就到了該梳洗的時間,自然而然又會感到自責。

「不能這樣每天虛度光陰,明天開始要更努力才行。」光是產生這個的念頭,心裡難道不會覺得很煩悶嗎?我們到底要活得多努力,要做到什麼地步才可以?

手機電池只剩下 20% 時,就會亮起紅燈,這時候如果不充電的話,很快就會沒電了。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的,燃料用盡、警示燈亮起時,就需要透過充分的休息再度充電。

如果熱愛並享受自己的工作,那肯定是大多數人羨慕的人生,也值得祝賀,但是如果工作結束後,還讓工作過度滲透進日常生活以致無法好好休息的話,就不能放任不管了。

(本文出自《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大塊文化)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