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Weiwei on Unsplash

與疫情共存,餐飲業面臨更大挑戰!專家:突破這個思維的商家才能存活

2022-05-30 商周出版 程天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製造業必須降低產品變異性、增加一致性,但對於以「服務」為主要產品的行業而言,卻正好相反!

過去的消費者行為很容易用「人口統計模型」來預測;而當今的消費者,不論是年紀、性別、地區、收入、家庭等「人口統計參數」界線都已經被打破、變得更加模糊。
  

延伸閱讀:消費者「宅在家」,都在做什麼?行銷人該掌握的 3 大消費痛點、2 個行銷機會

終結「統一規格」,餐飲服務業全面迎來個人化消費世代

成立於 2002 年、專門研究消費者趨勢的趨勢觀察(TrendWatching)研究,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4 個:
  

1. 訊息取得(Access):

透過網路無所不在的訊息,使得消費者具有「全球化」的體驗。
  

2. 行為允許(Permission):

消費者更加自由,造成了習俗和常規的崩解,要求也更加「個性化」。

3. 談判能力(Ability):

現今的消費者能夠體驗到全球各地的產品與服務,使得對於「客製化消費」的要求更高。
  

4. 欲望轉變(Desire):

金錢不再是地位的唯一象徵,消費權力也在不同世代之間移動。
  
消費者不願意再被貼標籤為「千禧世代」、「嬰兒潮世代」之類容易被歸納和預測的群體,期望被視為「全世界唯一的個體」;即使他們買的是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廠商仍然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別人是完全不同的。

「統一規格」(One Size Fits All)的消費時代已經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打扮更加「中性化」(不再受性別的區分)、要求更加「個性化」(不再被貼群體的標籤)、用品更加「客製化」(表現自己的獨特和唯一性)的消費行為。

疫情加速消費者行為 5 大改變,業者須打破傳統製造業思維

 
1. 減少旅行,增加上網
2. 降低對品牌的忠誠度
3. 對於衛生和健康的要求更高
4. 錢花在刀口上
5. 宅經濟快速成長
  
在工業時代,同一款產品的大量生產才是賺錢之道;但是,21 世紀的消費者卻選擇擁抱了「個性化」和「客製化」的產品趨勢。

我推薦《人性也有標準差》 (Human Sigma)這本書,由美國蓋洛普顧問公司(Gallup)的 2 位首席科學家約翰.弗萊明(John H. Fleming)博士和吉姆.艾斯普朗德(Jim Asplund)共同著作。

作者認為,服務業的「工廠」就是員工和顧客發生互動的地方;而這個員工與顧客的接觸點(employee-customer encounter)所製造出的產品,就是「服務」。製造業要降低產品變異性、增加一致性;但對於服務業而言,卻正好相反。在這個員工顧客接觸點創造出的「顧客體驗」是好是壞,則是造成顧客一再回流或永不光顧的主要原因。

以餐飲業為例,餐廳是最標準的「前店後廠」服務業:後台的廚房就是工廠,前台餐廳則提供服務。如今餐飲集團業者在「後廠」部分,為了追求規模化、品牌化、低成本、高流量、高坪效,透過品牌授權與加盟在各地設點;又透過中央廚房集中採購食材、量產加工,再送到各加盟店做最後組裝。
  
在「前店」部分,則透過標準化方式培訓前台服務生,規定標準的 SOP 、標準的「招呼」、標準的「客訴」處理;還設立各種「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來讓顧客的需求一致化。簡單地說,餐飲業正在忽視顧客的人性成分,朝向傳統製造業前進。
  

延伸閱讀:調查揭密:疫情下消費者不出門,都在買什麼?從 3 大消費爆量,看懂未來的顧客行為

另一方面,地區型的創業小餐廳老闆,則紛紛立志發展成餐飲集團,亦步亦趨地學習餐飲集團的策略和做法;而最簡單、最容易開始的手段,就是訂定「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有些小餐廳的規定,甚至比起大店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選擇餐廳創業的老闆們,千萬不要忽視消費者的力量,更不要盲目學習大餐飲集團的策略與做法,訂定「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要記得:餐廳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

(本文出自《創新有理》,商周出版)

繼續閱讀 餐飲業
相關文章

創新有理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