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案總是被打槍?我只改變這一點,打動 UNIQLO、Panasonic 成為贊助商


「我說的明明是對的,為什麼對方就是不肯配合呢?」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私領域,我一直對這件事百思不得其解。
和主管發生意見衝突,導致工作無法進行;因價值觀的分歧而和妻子發生口角……明明那麼不想和人起爭執,但每當我把自認正確的意見告訴別人時,對方就會變得不悅,雙方因而對立。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比方說「愛狗族」和「愛貓族」的差異。你喜歡的是狗還是貓?假如你是愛狗族,你會怎麼向愛貓族說明狗的魅力?
注重「邏輯」、「數據」,反而是錯誤的說服方式?
9 成以上的人都會在此時用錯表達方式。面對一個愛貓族,說再多貓的缺點或狗的優點,都不可能打動對方。我們該做的是,尊重愛貓族的心情,告訴他們貓的許多魅力,在狗身上也看得見。站在聽者的立場,選擇能讓對方產生共鳴的說法,才能打動人心。
也許你會想:「原來你要講的就只是這個啊?」
然而,一旦實際上臺做簡報,真的有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不只是上臺做簡報而已,我們在和家人或男女朋友閒聊時,跟主管、同事開會時,向客戶推銷時,同樣也會發生意見的對立與衝突。放著對立的狀態不管的話,最後迎來的就有可能是分裂的下場。這次新冠病毒所造成的世界分化,就是一個象徵性的例子。
發生在 2020 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不但造成了人與人的分裂,也造成了世界的分裂。各國領袖一邊揭示正在上升的感染人數,一邊向國民大聲呼籲「Stay Home」(待在家裡)。然而,改變了國民行為的,卻不見得是領袖們的聲音;反而是許多市井小民的聲音,在「嚴禁非必要外出」上立了大功。
真正打動聽者的,既不是資料數據,也不是劃時代的創新構思,而是那些緊張的聲音、潸然的淚水,以及說話者希望大家絕對別外出的迫切心情。
光靠權力或正確性,是無法改變他人行為的。聽者只要產生了百分之一的不信任或反感,就不會有意願採取行動。這就是人性。要促使聽者做出行為上的改變,就必須讓他們產生百分之百的共鳴。
為此,我們需要的是,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脆弱之處和失敗經驗。能夠撼動聽者、引發共鳴的,不是強大而是脆弱,不是成功經驗而是失敗經驗。
身為NPO(非營利組織)法人 e-Education 的代表理事,為了讓開發中國家的孩子們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平日我都在請求他人提供捐款或協助。
「請你幫幫生活在距離日本遙遠的某個亞洲國家的鄉下貧困學生!」對於這個話題,日本的商務人士恐怕提不起一絲興趣吧。
你的簡報與其「聽起來很厲害」不如「分享情感」
我所拜託的對象,當然也都是從毫無興趣開始聽起的。在不斷碰壁、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後,我終於領悟一件事,那就是無論說得再怎麼正確,聽起來再怎麼厲害,都不如讓聽者產生共鳴來得重要。
當我將簡報內容做了 180 度的大轉變後,如今已有數千名人士在支持我們的活動。UNIQLO 母公司迅銷集團、瑞可利控股公司(編按:日本老牌人資公司),以及 Panasonic 等日本代表性的知名企業,乃至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都對我們的活動產生共鳴,並支持贊助我們的活動。
這世上充斥著無法靠一己之力解決的問題。要想改善狀況,就必須尋求更多人的支持與協助。如果只根據邏輯理論、全體最大適合度來做決策的話,在不久的將來,AI應該能做出比人類更正確的判斷。那麼,人類若想要活得富足充實,今後不可或缺的就是與他者的連結。也就是彼此扶持、相互理解、分享情感。換言之,共感將是讓人類不被AI取代的最大武器。
若能透過共感,讓周圍的人接納原原本本的你,讓你重視的人成為你的助力,這將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喜悅。
(本文出自《共感簡報》,三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