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Rommel Canlas via shutterstock

看業績發獎金,小心澆熄員工動力!百思買前CEO的獎勵3標準,有效激勵團隊

2022-07-18 Best Buy前CEO 修伯特.喬利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獎勵看似對於重複性工作有效,能夠強化工作動機、加快生產速度,然而事實上仍有其嚴重限制。賞罰無法長期改變人類行為,更別說是永久性的改變。獎勵和懲罰被心理學家歸類為「外在動機」,無論是想要減重、戒菸或改變工作方式,它們都無法徹底驅動或改變行為。

真正的工作動力與熱情是源自內心燃燒的火焰,這是運用獎勵和懲罰都無法激發出來的,而且更糟的是,它們還會把火焰吹熄。

錯誤的金錢誘因,危險又有害

在擔任電資系統法國分公司總裁時,我與一家大型法國連鎖超市的子公司談成一個大案子,這項交易可望為公司賺進數百萬美元。不幸的是,負責的團隊不僅低估現實挑戰,還高估公司兌現承諾的能力。我們最後勉強完成案子,但這份合約讓我們賠了錢。由於這個案子的週期較長,我們直到好幾年後才赫然意識到,最初的財務預測根本不可能實現。

延伸閱讀:業績總是達標,目標就被年年提高?想留住業務人才,獎勵制度應該這樣做

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電資系統的獎勵機制。 銷售團隊能從這個案子賺到多少佣金,是根據合約上預估的金額來計算,促使銷售人員做出過於樂觀且不符現實的承諾和預測。

在這樣的情況下,獎勵措施反而為公司帶來損害。當你採用績效給薪制要求員工,會讓他們盡可能掩藏自己的錯誤與缺點,而不是將挑戰視為成長與學習的契機、主動尋求協助與改善。更進一步來說,獎勵措施甚至可能誘使員工做出不當行為。

此外,同時訴諸自利與道德動機往往會導致失敗,因為獎勵讓人覺得是基於自身利益才努力,而非亞當斯密所稱的「道德情操」(the moral sentiments)。

單純獎勵業績,難促成達標

許多企業和領導者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企圖設計出一套完美的激勵員工制度。過去三十年,我在不同產業與公司先後擔任管理顧問、執行長和董事時,也時常做這樣的事。然而,根據我的觀察,一旦環境出現改變,那些複雜且缺乏彈性的制度,就會立刻變得不合時宜。

例如我任職於卡爾森集團時,曾和人力資源部努力打造和許多其他上市公司一樣的制度。 2008 年,我們的獎勵計畫正式實施。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後,金融風暴就徹底摧毀這個精心制訂的計畫。

時間也是一大挑戰。經營週期較長的企業,無論是飛機製造商、能源公司或藥廠,從實施獎勵措施到看到成果出現之間有一段時間差。通常獎勵會依據每年或三年最佳成績發放,但這些成果卻多半反映的是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前所做的決定。

適用獎勵的情況:從3項標準共同評估,強調人本的價值觀

儘管如此, 獎勵還是有其作用,只要我們不再一味相信它能激勵和動員整個組織 。例如,績效獎金就是與員工(而不光是股東)分享公司獲利榮景的好工具。獎勵也可以讓員工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在電資系統法國分公司時,改變了公司當時以財務績效為唯一發放依據的紅利制度。我想讓大家明白,我所重視的「人員→業務→財務」優先順序,絕不是嘴巴說說而已。新紅利制度是根據三項標準來計算,三者所占比重相同:

  1. 「人員」要素:包括流動率、投入程度,以及是否按時進行績效評估等指標。
  2. 「業務」要素:指的是我們在顧客滿意度、流失率等方面的表現。
  3. 「財務」要素:是以財務績效為依據。

「你確定我們真的要這麼做嗎?」掌管電資系統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大衛.索普(David Thorp)問道,他擔心當公司財務績效不佳時,還得大方發放獎金。我告訴他,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如果我們在人員和業務層面表現優異,終究會展現在財務績效上。也就是說,在獎勵制度上採用新的衡量指標,才能確保「人員」和「業務」要素更受重視。新的獎勵制度,就像是有效傳達企業發展方向的大聲公。

延伸閱讀:員工如何願意投入公司轉型?不同階段給予的獎勵,遠勝於吃不到的「大餅」

我在 2012 年加入百思買時,公司高層彼此嚴重孤立。我們急需讓每個人將目光放在公司整體營運,而非只想管好自己的業務,於是我修改獎金制度,讓大家明白公司的決心,運用獎金的計算方式,不斷提醒員工我們在「重建藍衫」(編按:百思買變革計畫名稱)期間的優先要務:提高營業額、促進電子商務、改善顧客滿意度,並降低成本。

我們完全不認為人們每天早上是因為獎金而開心的起床、準備上班,一邊開車還一邊想著:「如何為自己賺到更多績效獎金?」沒錯, 百思買一直有獎勵制度,但這並不是為了激勵員工,而是為了讓員工知道公司的營運方向,並與他們分享利潤。

如果獎勵無法激勵人們更加努力,那麼什麼才能激勵他們呢?什麼為宗旨型人性組織提供動力,從而釋放出「人性魔法」呢?一切要從徹底改變觀點開始:

  1. 我們要將人視為「根源」而非「資源」。
  2. 員工必須被視為一起追求共同目標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公司資產。
  3. 每位員工都抱持著各自不同的動機與人生宗旨,而不是只受金錢驅使的人力資本。

該是時候放棄追求集體勞動的行為動機了!我們得要了解每位員工重視的是什麼,才能有效的激勵他們。釋放「人性魔法」的關鍵,在於創造一個個人能夠成功的環境。因為當人們做著自己最重視、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情,自然就能克服重重阻礙,全心為工作投注精力、創意和情感。

(本文出自《企業初心:未來企業的新領導準則》,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激勵
相關文章

企業初心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