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拒絕改變,是因為主管不傾聽!從日本家電客服團隊的改革過程,我學到 5 招


S 小姐在大企業分公司客服中心擔任協理,手下有 4 名經理,其中一名經理下有 15 名員工(3 名主任、4 名事務人員、8 名接線生),團隊受託於大型企業客戶的營運服務。
一般消費者在購買電視、冰箱、吸塵器等家電時可申請這項服務,每月存一些錢,在家電故障時使用。當然,這項服務也訂了各種規章,例如故意損壞不屬於維修範圍等。但消費者會認為「我每個月都付錢,當然必須修理或更換新品」,或抱怨「為什麼你們不讓我維修」等。可以想見,這個團隊的多數電話服務是從負數開始。
1. 從傾聽開始,發現問題根源
S 小姐聽了成員的敘述後,發現以下問題:
● 接線生、事務人員無法「暢所欲言」與「互助」
● 由於 3 位主任個性不同,對企業客戶的協商與報告水準的回應不一
● 團隊與主任經常加班,業務分配不均
因為這些狀況,S小姐開始進行「心理安全感」的管理與改革。
2. 從整頓工作環境開始,激發團隊改變行為
首先,S 小姐在大面積的地板上張貼心理安全感海報,內容包括:
● 放心提意見(暢所欲言)
● 放心提問(互助)
● 放心承認失敗與錯誤(挑戰)
● 放心做自己(歡迎新事物)
除了張貼海報,每天朝會時都會重複這段話:「我們的團隊很重視心理安全感。讓我們採納好的意見,爽快稱讚提意見的人,確實認同彼此吧!所以,即使我們犯錯或開口求助,都沒有關係。」
為了進一步促進團隊學習,打造能放心提意見的環境,S 小姐修改了報告格式。原本的格式是:「免責事項告訴客人了嗎?」只問事情辦了沒,S 小姐把它改成:「免責事項告訴客人後,客人回應了嗎?」如此一來,接線生接觸到「顧客反應」的機率上升,有助於改善行為。
另外,還分別設置「顧客說的話」、「你認為能進一步對顧客說的話」兩個欄位。這麼做可以「區分事實與意見」,也有了「能放心自由提出意見」的空間。
3. 主管一定要回覆部屬提出的意見
不過,光是改變格式,員工的行為還是不會改變。所以,有必要讓員工感覺到,S 小姐是真心希望大家能自由發表意見。
因此,改變主任的評論與反饋行為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表示確實理解接線生的意見,S 小姐請主任務必回覆接線生的報告。此外,她也決定改變主任「總在不知不覺中持否定態度」的行為模式。
無論部屬的意見是否合理,主任總是回覆「以現在的規定很難做到」。S 小姐希望能培養主任的心理彈性,讓主任能夠思考如何用部屬的意見來幫助業務。她不只對主任發出以上指令,而是從改變和主任的關係開始──身為協理的 S 小姐自我揭露:「我承認,我自己也會犯錯。」
主任們有了意見不被否定,而被接受的經驗,也能拋下否定態度,轉而接受接線生的意見了。因此,站在應對顧客第一線的接線生的意見也漸漸能被採用。
4. 停止按照手冊做事,改善服務品質
除了在公司裡能自由發表意見,改善電話應對也很重要。接線生只重視「是否依照手冊應對」,疏忽客人的立場與情緒。S 小姐希望能將接線生的「順從行為」轉變為「追蹤行為」,使他們用心體會客人的聲調、語氣及發言內容,同時靈活應對。
為了改變「服務提供者」的心態,讓接線生以顧客的角度看事情,S 小姐決定讓他們想像一下,當家電一直處於故障狀態,客人會有多困擾?電鍋或冰箱壞掉一個禮拜是什麼感覺?
實行以上措施之後,電話應對的品質改善了。實行的第一個月,客服中心沒收到任何有關電話應對的客訴,實施半年後,仍然維持這樣的好成績。
5. 讓各部門主管練習互相感謝,促進交流
S 小姐還要在業務 A 主任、通訊 B 主任、專家 C 主任這 3 位個性迥異的主任間建立心理安全感。
S 小姐要所有主任「回想值得感謝的事,並試著表達」,C 主任想到,有顧客、企業客戶、成員、為服務對象製造產品的廠商等許多人的參與,他的工作才會成立。於是他說,正因為「團隊」與許多人有關,意見的爭論、健康的衝突、互相幫助都非常重要。
S 小姐以這樣的方式鼓勵團隊自己思考、透過瑣碎的工作去體驗,並以語意刺激表達期待,促進行為的產生。主任之間變得能夠互相合作,發揮強項作戰,弱項也能得到支援。此外,主任的加班時間減少了 25%。整個團隊原本一個月的加班時間是 140 小時,現在減為 33 小時。
(本文出自《愈吵愈有競爭力》,漫遊者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