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給建議、幫改進,部屬還是帶不動?主管以為在解決問題,其實是打擊士氣


在我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往往完全不理會別人對我的意見,尤其是那些告訴我還有哪些地方待加強的意見。相反的,我會把時間花在調查這些意見是誰提出來的,看看他們是有什麼問題。
我第一次獲得來自團隊成員的回饋意見,是在麥肯錫顧問公司的時候。在我看來,就各方面來看,我都是個相當成功的顧問:我 30 歲就當上合夥人,比其他人年輕許多。那次是由我的團隊評估我,指出我有哪些表現高於平均、哪些低於平均。
部屬給主管表現不好的回饋,問題在誰身上?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低於平均的地方,但結果卻真的有!對我而言,這有如晴天霹靂,我怎麼可能會有未達標準或必須改進的地方呢?當時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這些意見,所以我置之不理。這麼做顯然無法幫助我進步。
即便日後我協助威望迪成功轉型,又於 2004 年當上卡爾森嘉信力旅遊執行長,依舊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別人對我的意見。在我看來,每件事都進展得十分順利,公司規模成長 3 倍,獲利能力提高 5 倍,新客戶源源不絕。當時商務旅遊業正經歷顛覆性變革,從機票代理的家庭手工產業,變得更複雜、更科技導向,客戶也多半轉為企業。我擔任管理顧問多年,又有任職於電資系統法國分公司的經驗,自然覺得我對卡爾森嘉信力的業務瞭若指掌。我熟悉 B2B 服務、熟悉資訊科技服務、熟悉人力資源與績效管理,因此我理所當然能讓公司業務蒸蒸日上!
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我以為我知道一切的答案,於是往往只看得見別人的不完美,將他們視為障礙,而非最佳夥伴 。我相信我的能力比他們更好,所以每當有人與我分享提案或商業計畫時,我一定要好好的教導他們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後來才知道,葛史密斯將這種行為稱為「添加太多價值」。我毫無自覺的告訴我的團隊成員應該怎麼做。多年來, 我以為自己一直努力的幫他們解決問題,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行為卻是在一直深深的打擊他們的士氣 。
當時我並不這麼覺得,不過卻有跡可循:有次在卡爾森嘉信力旅遊的公司聚會上,人力資源部門的主任發揮他慣有的幽默感,做了一張表,表上每個欄位都有我的名字。大家笑得很開心,但我感到很生氣。過了沒多久,員工意見調查提供更直接的訊息,調查結果顯示,我的部屬覺得他們在工作上並不投入,這讓我相當受傷,尤其從相對比較來看,全公司的員工投入程度相當高。
我陷入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我認為自己的表現很棒,但數據卻顯示我還有改進空間。認知失調是如此令人難受,因此人們通常會努力調和認知上的矛盾。當時我的解決之道就是告訴自己:問題並非出在我身上,既然我沒問題,那麼問題肯定出在別人身上。
為什麼他們看不到我有多麼厲害?難道他們不知道我做出多大貢獻?當時的狀況令我深感不安。
大約就在這時,山謬爾神父跟我談到追求完美的問題。我能夠理解他的話,而且真的完全認同,但根深柢固的習慣就是很難改變。我叫喬利,我是個完美主義者,我需要幫助。
接受自己並不完美
幾年後,我當上卡爾森集團執行長,管理旗下包括卡爾森嘉信力旅遊、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麗笙酒店(Radisson Hotels)等眾多品牌。這時人力資源部主任伊莉莎白.巴斯東尼(Elizabeth Bastoni)問我想不想聘請企業教練一起合作。
你應該想得到,我當然不願意。你要找教練來指導我打網球或滑雪還可以,但要指導我工作,那又是另一回事。老實說,如果當時你告訴我有哪個執行長聘請企業教練,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他的公司出了什麼問題嗎?在我看來,雇用企業教練是補救的做法。我怎麼可能會需要教練?
伊莉莎白向我解釋說,葛史密斯能幫助成功的領導者變得更好,他的客戶名單令人印象深刻。突然之間,我感覺像是有人問我:我知道你喜歡打網球,而且打得也不錯,你想不想繼續磨練你的比賽技巧?
我當然想要更好!於是,我開始接受葛史密斯的指導。我學到要將別人的回饋(feedback)視為「前饋」(feedforward),並選擇我想改進的領域。 這是個細微但重要的區別:我不再只是一心改善現有問題,而是主動的選擇我想在哪一方面變得更好。我因此學會感謝別人給我的回饋,告訴他們我打算如何改進,並請他們給我建議。我學會向他們報告進度、聆聽他們對我的想法、請他們提供更多建議。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欣然接受我過去通常會置之不理的意見。
多年來,我要求別人表現完美,卻無視於自己的弱點,這嚴重的限制我人際連結的發展,進而影響團隊的有效分工、合作和領導。相較於那些盲目追求完美形象、過人能力的領導者,脆弱的領導者反而更能啟發員工,因為我們是透過彼此的不完美來建立認同感與關係。
領導者教我的事:承認失敗,更容易靠近成功
我還從其他的企業領導者身上學到,追求完美不僅無法創造偉大成就,反而往往成為阻礙成功的絆腳石。福特汽車(Ford)前執行長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十分慷慨的分享他在公司重整之初,是如何鼓勵同事公開承認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穆拉利於 2006 年當上執行長時,福特公司預估該年度會虧損 170 億美元,結果他們還真的確實達成目標。誠如穆拉利所說的,公司的預測能力沒問題,但績效卻大有問題,部分原因出自於「畏懼承認問題」的企業文化。於是,穆拉利決定在關鍵績效領域報告中採行「紅綠燈系統」(traffic lights system),在每個星期四召開的商業計畫審查會議中進行討論。
領導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都得針對他們的團隊目標,在每週進度報告中標上不同顏色:綠色代表一切照進度進行;黃色代表事情偏離軌道,但已經有重回正軌的計畫;紅色則代表績效不佳,而且團隊尚未訂出回歸正確方向的計畫。
穆拉利告訴我們,新辦法上路的頭幾週,報告上全都是綠燈。公司面臨嚴重虧損,但報表卻顯示所有事情都按照原訂計畫進行。於是穆拉利問大家:「你們知道,公司近期虧損了幾十億美元,難道沒有任何事出問題嗎?」
爾後接任穆拉利成為執行長的馬克.菲爾德斯(Mark Fields),是當時率先冒險承認事情並非一切順利的人。他是福特美洲區負責人,在加拿大推出備受期待的福特銳界(Edge)時遇到問題:進行車輛測試時發現,懸吊系統出現刺耳噪音,而且遲遲未能改善,於是他決定延後上市。在隔週的審查會議中,他把新車上市的業務標成紅色,並說明他們還沒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根據穆拉利的描述,會議在場所有人士全都低頭不語,整個房間空氣瞬間凝結。但穆拉利卻開始鼓掌,並問道:「誰能幫助馬克解決這個問題?」突然間,有人舉起手,說他會立刻派他部門的品質專家前去協助檢查。有人則自願聯絡供應商來查看零件是否有異狀。工程師出身的穆拉利並沒有跟著提供建議,他不爭著出頭,而是仰賴團隊合作。後來,福特銳界的噪音問題很快就獲得解決。
又過了幾次每週例報,終於有愈來愈多的紅色和黃色出現在報告中。此後,所有成員終於能放心的公開承認問題,並相信大家能互相幫忙,一起把計畫由紅色轉為黃色,再由黃色變為綠色。穆拉利的故事揭露追求完美的另一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一切問題。
在健全的工作環境下,沒有人會害怕承認自己不知道。這個道理非常顯而易見,但許多人還是認為說「不知道」就會被人看扁。穆拉利阻止完美主義在公司內部蔓延,問題才會被承認和解決。
亞馬遜公司前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說過,完美主義讓人們害怕失敗,因而阻礙創新。「我認為我們公司是全世界最適合失敗的地方。」他在寫給股東信中提到:「失敗和發明是密不可分的雙胞胎。發明需要實驗,如果你事先就知道會成功,那就算不上是實驗。多數大企業認同發明的價值,卻不願意承擔一連串失敗的實驗來達到目標。」
無論是工作或領導,想要達成最佳表現就得接受自己的弱點,並從失敗中學習與成長。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第一,而是成就最好的自己。因為,唯有從這些不完美當中,我們才能與人建立起真正的深刻情感。
(本文出自《企業初心:未來企業的新領導準則》,天下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