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綁架、外遇、防止酒醉失控,都有產業鏈!罪惡商機背後的創新思考


所有市場某種程度上不都是以貪婪為基礎嗎?或許吧。但是,有些市場比較殘酷。
貪婪
菲律賓的綁匪在釋放有錢人家的小孩之前,會要對方說出另外兩名可供綁架對象,以及他們的身價淨值。據估計,哥倫比亞的綁架事業約達 2 億美元(免稅)。直到近來安全性提高前,哥倫比亞保額 100 萬美元的綁架險,年保費在 2 萬至 2 萬 5,000 美元之間。當地許多個人和企業擔心,綁匪認為贖金不到 100 萬美元是在開玩笑,因此投保更高的額度。
在墨西哥,綁匪和保險公司彼此合作無間。雙方會互相溝通,安排好一手交人、一手交錢的事宜。由於雙方已經多次合作,也相互「信任」,因此無需寄出一只剁下的耳朵來證明綁架的真實性。不用想也知道,大部分的綁匪比較喜歡抓有買保險的人。
有時候,貪婪的人除了找錢,什麼也不做。銷售「鑽石」是你我都能想到的,但有誰會想到銷售「礸石」呢?機敏的套利者會在 eBay 上搜尋因為錯別字而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如果賣家在品項說明上寫了錯別字,競標者就會寥寥無幾。有人搜尋了「Hubell」以及「Hubbel」牌的延長線,結果用一般價格的十分之一買到了「Hubbell」牌延長線,他還用「Compacts」搜尋,成功買到了「Compaq」電腦。
大約在 2007 年,我找到 2,850 項寫了錯別字的商品。現在有個網站叫做 eBooboos.com,專門抓 eBay 上的錯別字而後公布在網站上。這項服務很有用,也是為貪婪者設立的網站。
色慾
在墨西哥市,有數百位年過 60、70 甚至 80 歲的娼妓,據說最老的賣春婦為 85 歲。一位女性表示:「古董比新貨值錢。」但價格通常頂多 5 美元。如果什麼東西都有市場,色情市場一定少不了。
只要 34 美元起跳,某俄國公司就會幫私通者提供不在場證明。人們有時希望不被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一項名叫「出聲掩蓋」的服務,讓使用者在講電話時製造背景聲音,令別人誤以為使用者正在某處,而不是在跟情婦你儂我儂。這項服務可以模仿塞車、施工噪音、馬戲團,或者牙醫鑽牙齒的聲音。
名流、運動員等可以為露水姻緣的性伴侶買到同意書,以證明對方同意發生性關係,以免日後遭到強暴或騷擾的指控。「保護保險套公司」的總裁表示,他們以每份協議書 7.99 美元的價格,很快賣出了 4,000 多份。
色情與酒醉往往伴隨而來。我們都認識一些在不該打電話的時候打電話的人,尤其當他們酩酊大醉時。一項由「維京通訊」(Virgin Mobile)針對 409 人進行的調查發現,95% 的人曾在酒醉時打電話,多半是打給過去的伴侶(30%),19% 打給目前的伴侶,36% 打給包括上司在內的其他人。在這群人當中,55% 第二天會檢查自己的電話,看究竟打給了誰,就像有人一覺醒來後要看看睡在旁邊的人是誰一樣。
為了減輕酒醉打電話的問題,澳洲有家電話公司開始提供顧客「黑名單」號碼的鎖死功能,只要在外出喝酒前設定即可。日本的業者還銷售附帶酒測器的手機,方便你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開車回家或打電話。如果是公車司機沒通過酒測,他的所在位置會透過衛星定位系統(GPS)立即傳送給他的主管。
嫉妒
許多市場上的消費行為是以嫉妒為動機,從賓士車到 5,000 美元的名牌包都是,而且通常是嫉妒與我們關係密切的同儕或鄰居。人們會對同事獲得加薪感到不爽,但對於比爾.蓋茲或汶萊蘇丹的財富反倒不怎麼介意。
廣告常設法讓我們相信,只要買了他們的產品,就可以讓鄰居嫉妒自己。兩位紐澤西州的創業家成立了「派對兄弟」(PartyBuddys),保證可以「讓平凡人度過精采絢爛的夜晚」。服務內容沒有經濟學講座、講道,或是關於幫助窮人的最佳建議,而是提供一晚的「派對兄弟」特製配套服務。顧客會經過一群群嫉妒自己的圍觀者眼前、享受加長禮車的接送,還有 6 家曼哈頓時尚夜店的特殊待遇,免費飲料也包含在內。每人每晚的花費從 350 美元起跳,最貴的包套為每人 1,200 美元,個人貼身保鑣則是每小時多收 45 美元。
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估計,至少有 6 成業務是來自造訪紐約、但從沒去過當地夜店的中年專業人士。只消一晚,這樣的奇特旅程就能讓注重身分地位的顧客,把自己想像成在電視上看到的酷哥酷姊。至於紐約客呢,當然認為這是遜咖的縮影。
有一則來自印度的報導,說有家公司提供婚禮賓客的出租業務,讓婚宴看起來不那麼冷清。「賓客們」依據顧客的要求穿上傳統的印度禮服或西方服裝,在婚宴現場跳舞和聊天,表現出對新人的了解,不可洩漏他們是被僱來的。公司老闆錫耶德(Syed)先生向一家報紙表示:「大家庭的瓦解和親戚間感情冷淡創造了需求。」位在印度拉吉斯坦(Rajasthan)久德普(Jodhpur)的「最佳賓客中心」(Best Guests Centre)正打算擴大營業。
怠惰
如今,有錢人可以請個助手做幾乎一切的事。這些事很多都是合理的,畢竟資本主義不是講求分工嗎?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夫婦以每天 1,000 英鎊的代價,請了一個男管家為他們拆耶誕禮物,查爾斯王子兩歲時就有專職僕從,如今他仍然讓男管家為他擠牙膏。
有些人買軟體來替他們玩線上遊戲。幹嘛那麼費事?因為如果「你」有玩過遊戲,就能配戴徽章以茲證明,然後就可以在某一線上社群享有威名。
有些奢華旅店可以把按摩師直接叫到高爾夫球場,有些麗池卡爾登(Ritz-Carlton)酒店為客人提供隨時聯繫管家的電郵,這些管家的無線手持設備從不離身。
這些聽起來也沒那麼糟,或許這樣的服務讓人更有工作效率,或許這些服務凸顯出這位仁兄有多重要,但或許也凸顯出良好判斷力的欠缺。
(本文出自《好決策背後的潛思考》,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