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當年誤判阿里巴巴的商業潛力,減資 170 萬竟損失 45 億!


中國第一個神奇的創投交易發生在 1999 年。講話速度飛快的才女林夏如和意見相左的華爾街雇主奮戰,最終以高盛歷史上極為尷尬的誤判事件落幕。
林夏如是高盛集團最年輕的女性合夥人,跨足雙文化與雙語言,也是兩個世界的橋樑。高盛在 1990 年代把她從摩根史坦利挖角過來後,她便安排銀行入股一家中國的柴油公司,也輔導中國政府重整航空公司並私有化。在那之後,高盛派她空降負責亞洲有史以來最大的私有化案:新加坡電信集團。她並沒有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到阻饒,跟矽谷比起來,中國快速發展中的企業文化是靈活、不固定的,而且並非全盤由男性所主導。
1999 年,林夏如開始物色融合美中優勢的交易,對象將是由美國培養的中國人所成立的新創公司,而且訴求中國的龐大市場。中國早期的入口網站新浪網(Sina)便是一例:它鎖定中國消費者,可是董事會卻是在矽谷召開。林夏如也支持另外兩個有前途的入口網站:搜狐(Sohu)和網易(NetEase)。
有一天,林夏如聽說一家由英文老師馬雲成立的新創公司,位於省城杭州。推薦人是另一個台裔美人蔡崇信,在耶魯上大學,後來進入耶魯法學院,當時林夏如則就讀於哈佛大學。兩人是當學生時,為了各自的暑期工作在前往台北的航班上認識的。在 1990 年代中期,蔡崇信仿效林夏如的腳步,在香港從事投資工作。如今,他決心支持杭州的這家新創公司,希望林夏如一起來投資。
一開始林夏如抱持懷疑的態度。「才不要!」她不屑一顧地笑著說。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簡報塞滿她的辦公室,一個鄉下英文老師的東西能有什麼過人之處?更何況,這個馬雲正在追求的事業,是建立一個幫助西方企業在中國找到便宜商品的網站,聽起來跟她以前看過的創業計畫很相似。
林夏如回絕蔡崇信不久後,聽到一家叫做「環球資源」(Asian Sources)的成功企業的募資簡報。它做的是黃頁電話簿的生意:美國大型零售商會利用環球資源從中國採購商品。如今,該公司提議拿這套模式開辦一個線上版,而連第一個員工都還沒聘進來,這項計畫便要求高達 17 億元的估值。儘管價格有如天文數字,高盛仍考慮支持。
林夏如靈光一閃。這跟蔡崇信講的那個杭州人推銷的是同樣的願景。林夏如知道,實體大賣場想要靠著網路購物來競食現有業務時,公司的保守派往往會阻礙進展。說不定只花原價的一小部分,去開發一片全新的藍海會比較好?當蔡崇信下一次拜託林夏如去杭州看他的案子時,她同意與他前往。
幾天後,這一對常春藤畢業生現身在馬雲的公寓。包括馬雲的太太在內,有十幾名員工聚在一起日以繼夜的工作,靠著泡麵果腹。馬雲和他的團隊顯然已經執迷到顧不得衛生,整間公寓瀰漫著刺鼻的氣味。不過,有著燦爛笑容與小精靈特徵的馬雲,散發出一股伶俐的魅力。而且,跟那些不停地向林夏如推銷、極力討好她的人比起來,馬雲做出一個吸引人的改變。只要能被高盛這類有名望的公司投資,史丹佛那群人什麼事情都願意做。相反的,馬雲熱切地忠於他的商業計畫,不打算因為融資者的建議而有所改變。此外,若說馬雲缺乏受美式教育華人的優雅氣質,林夏如可以靠著她的共同投資人來彌補這一點。蔡崇信不但決心支持馬雲的計畫,更打算主動插手幫忙。
和馬雲茶過三巡之後,林夏如宣稱高盛準備入股投資,條件是銀行要拿超過一半股份。
馬雲抗議,說這家公司是他的寶貝。
林夏如留下她的提議讓馬雲考慮,便結束會面。她忖度,隨著這家新創公司的現金需求節節升高,她的影響力也會上升。果不其然,馬雲開始經常打電話給她,他還是希望保留大部分股權,但是他急需資金。
某個週末,林夏如和家人在香港島南端游泳,馬雲又打給她了。「這是我的人生啊!」他懇求著,高盛就不能讓他保留大部分股份嗎?
「什麼意思?你的人生?你才剛起步而已呀!」林夏如口氣堅定,重申高盛必須擁有馬雲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
馬雲掛上電話,然後又馬上打回來。他焦急萬分。
林夏如趁勝追擊。「過了這個週末,我就不再考慮這個案子了。」她語帶威脅。「這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要去看看別的團隊。」林夏如手上有著一整疊等於是「要我做什麼都可以!」的商業計畫書。如果高盛認為開發供應商的構想在中國是有前景的,它可以找到一大票夠格又渴望來做這件事的明日之星。
馬雲的口氣放軟,提出一個折衷方案:五五對分。
最後,兩人決定平分股份,高盛將支付 500 萬元買下一半馬雲稱之為阿里巴巴的公司。
就在討論進一步細節的時候,林的紅色諾基亞手機脫手而出,掉到海裡去。對話就此終止。
接下來那個週四,林夏如打電話給在紐約的高盛投資委員會,說明她的提案。
反應冷淡。「他們說:『500 萬元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東西?』」林稍後如此轉述。
「對,不過我們會經營這家公司。」她反駁。
紐約那邊的人拒絕核准林的交易案,除非她減去三分之一的投資金額。「明天就去砍掉 170 萬元。」他們下令。
高盛不出所料地放棄阿里巴巴 17% 的股權,分給其他 4 家投資機構。15 年後,高盛集團可以看到當初放棄了什麼。阿里巴巴成功上市,那筆 170 萬的資金原本可以創造出 45 億元的價值。
2 個月後,1999 年 12 月,馬雲和他的團隊急需更多資金。高盛自從 5 月份掛牌上市以來,面對它不甚習慣的監督制度,便不願放更多錢在這家不起眼的中國新創公司身上,紐約的長官們指示林夏如另尋其他投資人。
2000 年 1 月,林夏如去找高盛亞太區董事長馬克.舒瓦茲(Mark Schwartz)。舒瓦茲和孫正義很熟,而且是軟銀的董事。林夏如解釋她的困境:她有一套中國新創公司的投資組合,可是紐約那邊不喜歡他們。「我手上有 7 家公司,你的朋友孫先生說不定可以全部都投資?」她滿懷希望地問。
「哪一家最急?」舒瓦茲問她。
「阿里巴巴非常、非常急著用錢。」林回答。
舒瓦茲找了孫正義來談。中國市場正熱,高盛有一個新創公司的投資組合,可以投入更多資金。
軟銀不久便安排孫正義在北京見幾位中國科技創業家。他們在一天的投資媒合閃約會(investment speed dating)中,一個接著一個去見孫正義。馬雲也是其中之一,孫正義喜歡他的舉止。「他的眼神十分有力,閃閃發光。」孫正義後來這麼說。兩人達成投資協議,孫正義建議馬雲趕快把錢花掉,迅速擴充業務。
林夏如提議軟銀投資 2,000 萬元,交換公司五分之一股權,其中的隱含估值高達 1 億元,是林夏如和共同投資人 3 個月前投資時的 10 倍之多。
孫正義就跟 5 年前投資雅虎一樣,二話不說,馬上點頭同意。
孫正義接二連三地投資了林夏如手上幾家中國新創公司。他這股堅定的信念其來有自。因為他是思科的董事會成員,他知道路由器在中國的銷售已經起飛,網際網路使用量即將大爆發,把資本灑到任何可能因此受惠的地方是有道理的。林夏如的新創公司是孫正義入局投資,與之利害與共的便利管道,而 2,000 萬元對他來說不過是零頭小錢。離那斯達克指數大跌還有 2 個月時間,當時的他估計自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孫正義願意快速下注,及時為他重建那斯達克指數崩盤期間所損失的財富。阿里巴巴在 2014 年掛牌上市時,孫正義的股權價值 580 億元。這是創投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本文出自《矽谷創投啟示錄》,商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