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名校、擠大公司,就是最好的路?可能混得不差,但也不會特別好


你考上了大學,甚至考上了一流大學、世界名校,都只代表你可以玩一些遊戲了,至於能不能玩好,能不能向上突破,以及遊戲本身是不是有前途,都沒人能告訴你,更不會獲得什麼承諾。
進入職場後,能不能取得成就,跟許多因素有關,比如會不會說話,責任心強不強,積不積極,有沒有可靠的主管等等。
有「心勁」的員工,主管樂意好好帶著
責任心比較關鍵。 責任心大部分是天生的,有些人做事就是負責任,主管交代的事肯定會辦妥,即便沒辦好也會有個合理的說法。主管都必須背負 KPI(關鍵績效指標),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交代下去的事情,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就辦妥了。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主管就願意帶著。
積極也很重要 。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人,發現大多數人並不積極,也不想改變現狀,更不想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尤其不想解決那些跟自己關係不大的問題。求學時期,大部分人應對事情都比較被動,老師說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往往應對得還不錯,成績也很好。到了職場上,這種態度就行不通了,工作可能會搞得一塌糊塗。其實將心比心,如果你是主管,背負著 KPI,而手底下的人超額完成了分配下去的工作,你有什麼感受?這種情況一再發生,你是不是會很信任這個人?等你升遷的時候是不是想帶著他?創業也差不多,能創業成功的人,肯定是積極主動的人,肯定是人緣不差的人,也肯定是可靠的、有領導能力的人。
這些素質,就叫做「心勁」 ,大部分人在畢業三年內心勁就消耗得差不多了,能維持十幾年的,基本上沒有混得差的,除非運氣太差,或者能力太差,心勁都用到不合適的地方去了,那也沒辦法。
我覺得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訴求無可厚非,但如果工作態度是「占老闆和公司的便宜」,最後會把自己玩得很慘。這是個「相互成全」的世界,你替主管解決問題,幫他賺了錢,他才會把你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等到他被提拔了,他也會繼續把你帶著,好讓你去幫他的忙,於是你的位置也跟著上升。相互利用的關係也是關係,人很少會背叛利益。
有沒有機會發大財,在你選完職涯賽道就定了
說實在的,我自己一邊在大公司「搬磚」,一邊抽空寫文章,對「上班」和「創業」都有一些體悟,創業比上班要難得多,也艱苦得多,但是稍微做出一些成績,收益就比上班多得多。
那些非常厲害的人,又是名校畢業,又有大公司背景,在收入上卻可能比不過自己做生意、出身不高的小老闆,這不是出於能力差距,而是跑道的差距,你在黃土路上很難賺到高速公路上的收益。當然,一般也不會面臨車毀人亡的危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從國中開始, 班上的學霸很少有混得差的,畢竟智力和行動力有目共睹,但也少有混得特別好的 。原因其實不複雜—他們發展的路線太過筆直,社會中比較優的選項往往都給了他們,那些都是成熟道路,走著平順,但是缺乏「碰運氣」的成分,使得他們太過依賴平臺,而且越來越離不開平臺。真正發了大財的,反而是當初那些條件沒那麼好,選不了「成熟道路」而去碰運氣的人。
還有許多人好不容易考上了名校,但是畢業後發現自己依舊過得很苦,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倒楣一代」。其實不是你這個世代特別倒楣,其中總會有一些人脫穎而出,只是不是你。也許你恰好運氣不夠好,或者你是個消極的人,或者你是個不踏實的人,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你個人發展受限。
整體而言,「上大學」可以理解為最廉價的上升階梯,從一樓把你送到三樓,讀了博士可以理解成送到了三樓半,但是到了三樓你能不能爬上去,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所謂的「看你自己」,有很多種意思,比如,你有個厲害的爹,能把你從三樓拎到五樓;或者你能力特別強,做起事來一個抵五個,在私人企業裡這樣的人通常會受到提拔;或者你能力雖不是特別強,但主管就是信任你,你說不定也能被提拔,諸如此類。
儘管如此,其中依然有個鐵則在運作,即二八定律:不管什麼環境,都是 20% 的人占據 80% 的份額,那 20% 的人裡,又有 20% 占據 80% 。我的意思不是脫穎而出的人很少,而是「肯定有人會脫穎而出,只是比較少」。
(本文出自《微小疊代:你不需要完美的起點,只需要不斷進化》,高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