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xFrame

39 歲之前,存款不一定愈多愈好?未來想賺更多,年輕時別把錢都鎖進金庫

2022-12-22 松浦彌太郎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該分配多少收入用於消費和投資?這沒有絕對的答案。

同樣的,每個人應該存多少錢也沒有正確解答。但在現代社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你最好準備一筆儲蓄,當失去收入時,這筆資金能幫你度過非常時期,甚至避免背上債務。不只是我這麼說,很多理財書籍中也有提及類似的概念。 理想情況下,將儲蓄金額定為半年收入是很安全的做法。

39歲之前,戶頭裡別放太多錢

另外,我認為一個人在 39 歲前不需要太多儲蓄,在三十多歲時,你必須將大部分的收入投資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儲蓄帳戶中,這種大膽的做法才會讓自己成長。這聽起來可能很極端, 但在還年輕時,與其選擇儲蓄,將收入用於投資自己,能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回報。

我們三十幾歲時,精力充沛、身強體壯,具有高度的專注力和行動力,能迅速的從經驗中汲取教訓。最重要的是,三十幾歲的我們還有很長一段未來。倘若年輕時不斷投資自己,充分學習、體驗並成長,在以後的幾年或幾十年,你將更接近自己的理想。

延伸閱讀:小資族也要做「資產配置」!長期投資降低風險,你不能只買股票

因此,我認為將儲蓄用於投資自己並不是一個糟糕的選擇;反而在年輕時把原本能投資自己的錢變為儲蓄,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不過步入 40 歲後,你的健康可能會開始走下坡,此時我們要為無法工作的風險做好準備。所以 40 歲後,儲蓄金額可提高為一年的收入。若你還年輕,儲蓄過多也不好,如果你的存款太多,就說明你對自己的投資並不到位,所以要仔細審視自己的儲蓄。

擁有儲蓄,能令人感到安心,換句話說,它就像一種鎮靜劑,但鎮靜劑終究是藥,所以適量就好。

如同前面提及的,每個人需要多少儲蓄,會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和家庭情況而不同。有些性格謹慎的人可能會想提早開始存錢,有的人則想確保有足夠的錢作為小孩的教育費用。 但無論如何,我們沒有必要漫無目的增加儲蓄,儲蓄只是一種準備,你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資金用於投資。

關於大家都在討論的長期投資

雖然我曾說過不太推薦投資金融商品,但這並不代表你絕對不能這樣做。有時為了了解金融、社會和經濟的趨勢,或支持某間企業,試著買股票和基金絕非壞事。對於那些透過緣分而建立起關係的公司,我會懷抱著鼓勵的心態投資它們以示支持。

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賺錢,那我就不建議投資金融商品。正如我所說,我也會買股票,不過我不會定期看盤,也從不考慮獲得報酬。我甚至沒有挑選過股票,而是若有朋友問我:「松浦先生,你能支持我的公司嗎?」那我就會在能力範圍內購買該企業的股票,對我來說只是一種緣分而已。

想透過金融投資增加財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除非你的目標是透過當沖賺錢,否則投資股票和基金,都須等待二、三十年才能獲得可觀的報酬。把錢花在屬於長期投資的金融商品上,等於是放棄了當下的快樂生活和眼前的未來,可說是本末倒置。

延伸閱讀: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成功就會隨之而來!巴菲特教我的 3 個職場哲學

如果你想為三、四十年後做準備,所以購買金融商品,但反而讓生活變得拮据,或放棄學習新知和感興趣的東西,那也只是增加手頭上的金錢,自身卻毫無成長。此外,當你在未來賺到一筆錢時,年老的你可能已經生病了,因此也無法感受到花錢的樂趣。

與其將錢投入金融商品,不如從現在開始投資自己,並期許未來的自己能成長,這樣的做法不但能使你更快樂,收入也肯定會增加。 你可以在年輕時學習許多未知的事物,讓你在未來獲得各種報酬。比起讓情緒隨著股市高低起伏,看一本書反而能獲得更多回報(當然,閱讀是為了求知,而非計較得失利弊)。

如果你的目標是賺更多錢,並且處於能努力工作的年齡,那你應該認真思考「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著眼於金融投資。最理想的方式是思考五或十年後的職業生涯,並磨練自身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知識、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本文出自《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大是文化)

繼續閱讀 理財
相關文章

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