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舉辦餐敘,總是尷尬又乏味?把握 3 個改進原則,重拾與人相聚的樂趣


後疫情時代,不少企業實施混合辦公,雖然同仁享受遠距工作的彈性,但主管難免擔憂見面次數減少,團隊歸屬感會不會消失。於是,在日常的工作會議之外,組織開發各式聚會:周二餐會、周三技術研討會、周五人脈拓展晚會,並透過美食誘惑大家進公司同樂,把握每刻相聚的時光。
然而,不少聚會出現的狀況是:研討會上主要分享者講課時,多數人分心滑手機、打工作報告;餐會跟跨部門同事同桌2小時,仍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聚會上,顯然不是大家樂見的。《這樣聚會,最成功!》作者普里亞.帕克(Priya Parker)認為,一場好聚會是讓適合的人共聚一堂,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一起思考、爭論、療癒。聚會核心是創造人與人間的互動和歸屬感。
普里亞是專業的會議引導師,研究「如何安排聚會」長達 15 年,她透過自己創辦的 Thrive Labs,為社運人士、政府官員、企業高層舉辦各種會議,包括:協助對立雙方進行交流,促成阿拉伯領袖與歐美領導人對話;引導美國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官員討論貧困相關的方案。本書集結她的經驗,輔以 100 多位經常辦理會議者的訪談,分析聚會成功的要素,幫助你辦理美好、有意義的聚會。
找到明確目的,辦一個「聚」之有物的活動
為什麼聚會很無聊?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何而辦。普里亞觀察,人們常以為知道聚會的類別(員工大會、生日派對、人脈拓展會),就等於知道如何籌辦,像是人脈拓展會要放雞尾酒讓大家自由交流、生日派對要切蛋糕。然而,這些流程大多是因循過往的儀式,而不是依我們自身需求打造的情境,所以這場聚會很難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舉辦會議前得找到一個明確目的,先問自己:別人和我都辦同類型的活動,我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以人脈拓展會來說,基本目的是「讓陌生人彼此認識」,更明確的目的可能是「互相交流公司的減碳技術」。明確目的能夠幫助你設計會議的流程、邀請對應的來賓,比較能讓與會者有認同感。
人數、地點影響會議品質,勇敢排出不相干人士
接著,你要勇敢排除不適合參加者,會議人數不是多就好。試想,聚會主軸是凝聚主管共識,主辦方找了許多離職前輩精神喊話,聚會效果就會打折扣。如果希望大家能熱烈討論,每個人都能加入話題,適切的數量是 8~12 人,若低於 8 人,團體觀點可能不夠多元;超過 12 人很難讓每個人說到話。
地點的選擇也有學問,2001 年法國電信公司阿爾卡特(Alcatel)跟美國電信公司朗訊(Lucent)併購時,原本預定場地是一家機場旅館,能夠低調討論併購細節。後來因故改到隸屬於法國城堡舉辦。
「城堡將法國人的傲氣帶出來了!」負責這起合併案、當時花旗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克里斯・瓦瑞拉斯 (Chris Varelas)說,這讓朗訊覺得雙方不對等,合併案就此破局,5 年後才再度成功。普里亞給的提醒是,人會受到環境影響,主辦者應該選擇一個能協助達成聚會目標的場地。
要讓聚會更特別,關鍵是建立一個因應聚會而生的平行世界,聚會結束後,這個世界也就會消失。規則是導引大家進入平行世界的鑰匙,能暫時改變人的行為。規則愈有創意,聚會就愈有趣。
如果你想增進陌生團隊交流,不妨訂立「不能為自己倒飲料,一定要由其他人幫你」的規則。在非正式會議上,若希望大家能準時,可以訂「遲到者做 10 個伏地挺身」。
比起板起臉告誡大家「不要遲到」,這個規則顯然更有記憶點,也是專屬於與會者的回憶。
用別出心裁的規則、結尾,創造特殊的記憶點
同樣的方法也適用在「讓與會者展現真實」。跨國企業家社群「天才之家」(House of Genius)的做法是,要求與會者交流時,不得透露職業、工作內容。每次聚會由2位成員說明自己的難題,其他人向他們提問、回饋。會議結束,才揭露職業。藉此,幫助經理人拋開自己的頭銜、學經歷,向大家展現自己的不完美,真誠地請教問題。
聚會最後,請別以「謝謝大家」來草率結束。好的結尾可以鞏固你想要賓客帶走的感覺,像 TED 主辦單位在會議尾聲,會請喜劇演員擷取這次演講精華用 15 分鐘表演,帶領大家回顧。另一個方法是,協助夥伴從聚會中重返真實世界,例如寫給未來自己的明信片。就算只是每周固定的會議,也可以結束前,大夥聚在一起唸出「前線人員很重要!」簡短話語提醒團隊的目標。與朋友聚餐後,每個人發一片再見巧克力。各種別出心裁的小舉動都能創造不同的效果,為稍早共同度過的時光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