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升上主管後,原本的工作還是得做?管理新趨勢:一流主管不必是「全才」


想確定一家公司的職員對其領導者究竟有怎樣的期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問題上,也許你能感同身受。有時經理希望你關注大局,有時他們又希望你了解所有細節。有時候高層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然而,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中,有一個趨勢越發明顯:公司不希望晉升的領導者成為「全才」。
1980 年代以前,很多公司仍然選擇全才型領導者,而且把全才主義當作信條。全才主義者聲稱,公司可以培養出眾多具有「可替代性」技能的經理人,這樣的人可以領導任何團隊,可以在需要時進入任何業務領域工作。
這種假設的前提是,全才可以輕鬆學會某業務的特定知識,或者這些知識根本不重要。展現出潛力的個人需要接受大量綜合管理的培訓,中間管理人員數量龐大。公司透過綜合管理,創造了一條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領導,再到經理部門領導的晉升之路。
市場趨勢的變化,造就專家型經理人的崛起
然而,幾種力量聯合在一起,讓總經理的數量越來越少。首先,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讓公司更加重視一個人掌握的知識、專業技能和經驗。其次,為了因應 1980 年代初、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的幾次經濟衰退,各個公司都在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往往會追求扁平化組織、減少等級制度,由此降低了中間管理人員的價值。
「去層級化」成為流行語,機構精簡橫掃商業界。百事公司和聯合利華過去被視為培養總經理的最佳學校,如今其員工規模也只有顛峰時期的一半。
再者,每次金融危機後,政府都會加強監管。為了讓立法者、董事會及消費者滿意,公司需要讓專家擔任越來越高、越來越重要的職位。還有誰比一個經驗豐富且精通所在領域的專家更適合做領導者呢?
這個趨勢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態勢。綜合型經理人越來越少,專家型經理人越來越多。很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會告訴你,成為全才已經不再是進入高階主管的晉升途徑,因為很多管理職位不適合只能提供管理能力的人。公司需要且重視的是深度的專業技術知識。
升上主管後,原本的工作還是得做?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困惑。公司通常希望專家在晉升過程中仍然能做出個人貢獻。領導者有時會被稱作「選手/教練」或「製作人/經理」,人們期望他們花費一部分時間(很多情況下是大量時間),既能創造價值又能進行管理。一個經理擁有 13 名下屬,這 13 名下屬又分別擁有各自的團隊,這個經理可能仍然需要以個人貢獻者的身分創造價值。
我隨時都能見到以下情況。在倫敦的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裡,部門主管(放到公司背景下,職位僅比執行長低一級的人)仍然需要親自辦理案件、處理客戶的委託。
還有一個例子,一家投資銀行交易部門的專家型經理除了管理自己的交易,還要領導紐約、倫敦和香港地區的辦公室,而且她的老闆不想讓她放棄每天早上 7 點半到下午 3 點的日常交易操作,他還讓她在交易時段外擠出時間做管理工作。他提出的建議是「優先排序」,即每天早上跟進倫敦和香港,大部分交易時段操作交易,剩餘工作時間處理管理事務。在他看來,她的專業能力過於寶貴,不應該把精力百分之百投到管理上。實際上,他的明確建議就是將 80%的工作時間用在專業領域,20%用於管理。
這樣的工作安排與人們過去對公司領導者的概念有著天壤之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經理人通常不理解外界對他們的預期,或不知道外界對他們的衡量標準。
(本文出自《好主管不必是全才》,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