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開口,老闆就不耐煩?真正「講重點」的報告,1 分鐘就夠了


說得很認真,對方卻越聽眼神越渙散?很多人以為,「好好說明」就是要講很多;其實,最強說明法是:不要擔心講太少,長話、重要的話更要短短說。
X:今天我去了趟現場,時間上有點趕,所以我叫了計程車。現場工作氣氛融洽,但A負責人看起來心情不好,於是我向他確認進度⋯⋯。
原因:沒有考慮到資訊的輕重程度,而且遲遲沒有進入主題。
O:今天我去了趟現場,A 負責人找我商量預估工期,以現況來看,最少要延兩週左右。
原因:先傳達最重要的情報,並用 1 分鐘的時間簡單報告。
職場上長話短說就對了!把說話內容控制在 1 分鐘內
被別人覺得講話沒重點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內容太多,講太久。
要花多少時間才適當,取決於對象及內容。假如是跟交情不錯的朋友,或是男女朋友之間的閒聊,那從討論重要大事,到彼此都知道的小事,想到什麼就講什麼,要說多久都沒問題,但職場上不允許這種狀況。
有時工作多到堆積如山,必須快速下判斷時,聽到有人把報告內容從一說到十,完全沒有在管你有沒有空,當然會不自覺惱火:「講快一點!」即使沒有真的說出口,心裡也會碎碎念:「這人廢話真多,可以快點說完嗎?」長話短說,是職場上堅不可摧的原則。
具體要多短?大部分情況下,控制在 1 分鐘內即可。可是,怎樣才能在 1 分鐘內表達完呢?
說話前,先思考有多少事應該優先告訴對方
說話總是得花上不少時間的人,是因為他們想把知道的內容全部告訴對方。會這麼做可能是因為不知道、不想去思考哪些部分最重要,或是以為必須完整傳達所知的內容。
必須捨棄把知道的內容全部告訴對方的想法。雖然只挑重點講,對方有可能會要求「再講得詳細一點」,或是「把你知道的全告訴我」,但假如對方沒有提,就沒有必要太過執著告知全部內容。
那麼,十成的內容當中,有幾成應該優先向對方說明?假如對象是直屬主管,要提到的比重可能會比想像中要來得低。為什麼?因為平常雙方就已經共享大部分情報,要傳達的部分就只有新發生的狀況,以及自己知道,主管卻不知道的事。依狀況不同,大約抓十成之中的一、兩成即可。
以開頭的報告為例,搭計程車前往現場,以及工作氣氛之類的資訊,主管雖然不知情,但都沒有必要提。
不需要擔心自己講得太少,對方會主動提問。
你看了可能會擔憂:「只能說 1 分鐘,真的不會太短嗎?」、「直接跳過前情提要也沒問題嗎?」假如對方覺得不夠,就會主動提問。換言之,你會發現對方提問的地方,就是他最在意的點,所以只須針對此部分描述細節,耗時自然少。
(本文出自《最少話的最強說明法》,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