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想要自由接案,又怕辭職後收入不穩?放下二元思維,你可能有第三條路

2024-02-15 邱鈺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有些人無法完成夢想是因為外在阻礙太多,但有些人的最大障礙卻是自己。過不了心裡這關,不代表懦弱或懶惰,很可能只是資訊不足,以致無法釐清心裡的疑惑,做出最佳判斷。因此裹足不前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為什麼」裹足不前,不必急著批判自己沒有執行力,靜下心思考,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是當務之急。

施主,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才對

延伸閱讀:十年前的你,能想像現在的自己嗎?給沒動力、想放棄目標的你

你可能會想說:「我就是不知道才來問你啊!怎麼又把問題丟回來給我呢?」問題是,我不知道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對自由工作生活的期待和想像、是否具有某種專業能力,以及其他的個人資訊細節。

不知道這些訊息的情況下,若我還能直接回答「該離職」或「不該離職」,反而是一種不負責的態度,萬一下了指導棋,你照做了,結果卻不如預期,該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你是真的該離職,還是一時衝動?轉職前必評估的「六不」與「三要」

關於自由工作者的生活樣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疑問,可以請教他人,但人生的重大抉擇還是不要外包給他人,要學著自行判斷、做決定。

問題可能沒有你想像得那麼糟

自由工作最讓人感到不安的絕對是不穩定的收入,雖然這個問題幾乎一定會遇到,但並非無解,也不代表遇到了就會被打垮。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收入不要這麼不穩定,或縮短不穩定的時間。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煩惱都沒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要先搞清楚恐懼根源,寫下疑慮,才能一一破解。

你擔心自己辭去工作後,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機會了嗎?

寫下來。

你擔心自己當自由工作者後,會窮到去睡公園,還沒有紙箱可以取暖嗎?

寫下來。

你擔心自己要花好幾年才能讓自由工作穩定嗎?

寫下來。

把所有疑問寫下來,記錄首先就能讓腦袋洩壓,也能把想法「客觀化」,有些人光是做到這一步,就能把事情想明白,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還是有方法幫助你把疑問愈梳理愈清晰。

你都看到結局了,難道不嘗試扭轉嗎?

如果你眼前有一個小孩正走向餐桌,打算伸手拿桌上的過期糖果吃,你會不會阻止他?

先假設你會,並試著分析背後的原因:吃過期的糖果可能會腹瀉或生病,你不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

換句話說,你就是那個小孩,過期的糖果是你的隱憂,如果你已經能辨識什麼是威脅,為何不事先預防呢?

擔心自己去睡公園?能否先攢下緊急備用金,以備不時之需?能否在去睡公園之前,替自己找份零工?

擔心自己要花好幾年,事業才能穩定?能否思考一下,如何讓客源穩定?能否請教前輩花多久時間才穩定?做了哪些事情才讓事業穩定?(這才是該問人的時機)

擔心辭職後再也沒這麼好的機會?但會不會有更好、更不同的機會?而且,如果這機會這麼好,為何還會有自由工作的念頭?是什麼東西鬆動了你的信念?有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迷霧中的第三條路

有些問題之所以令人難以抉擇,就是因為我們將事情簡化成二元論,但事情通常沒有這麼清晰的界線,情感和需求也無法切割得如此分明,若試著切換視角,或許能在迷霧之中,找到潛藏的第三條路。

例如擔心辭職後會從此失去好機會,可是又渴望自由,第三條路或許就是內部轉調,也可以試著和公司商討遠距工作的可能。

如果產業、職業特殊,無法照上述的方式做,可以考慮從斜槓開始,在業餘時間經營自由事業,等到業外收入超過正職薪水,再考慮辭職也不遲。

如果擔心下班後已無時間、體力,就利用週末假日其中一天,做為專屬的「副業日」,雖然可能進展較慢,但至少能兼顧自由事業、正職和休閒。

可以遵循美國一人創業家賈斯汀.威爾士(Justin Welsh)的建議:「你無須辭掉工作開創事業,只要每天抽出六十分鐘處理個人事業,用本業薪水滋養個人事業的支出,等到本業收入低於個人事業收入,再考慮辭職。」

假設以上方法還是無法讓你安心闊步向前,或許,你真的沒有那麼想要。

說不定,猶豫就是你沒有那麼想要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一種朋友,總愛徵詢你的意見,但你給他建議後,他都有辦法找到理由反駁,告訴你:「這不行啦!」「我早就想過了。」讓你到最後忍不住嘀咕:「既然如此,幹嘛來問我啊?」

如果詢問親友該不該離職時,常出現這樣的反應,要不就是詢問前沒有詳述自己已經做了哪些努力、提供的資訊不夠充分完整,要不就是你真的沒有那麼想要。

徵詢身邊親友建議時,最好先告知對方自己已經嘗試了哪些事情、思考了哪些做法,因為哪些事情卡關,再請他們指出盲點。資訊不片面的情況下,親友才能繞開不必要的路線,幫助你對症下藥。

曾在麥肯錫公司任職的自由工作者顧問保羅.米勒德(Pual Millerd),接受知名 YouTuber 阿里.阿卜杜(Ali Abdaal)訪問時提到,他發現找他諮詢協助的人,面對自由工作者的不穩定生活,抱持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派是「我已經決定要離開現有模式,準備好領教你的建議了,來吧!」另一派則是擔心經濟和失敗。

面對未知,心存恐懼是人之常情,不過如果這種擔憂始終揮之不去,米勒德認為,這代表對你而言,自由的順位遠低於經濟的安全感。

當你發現自己會不斷下意識地反駁,認為自己做不到的話,也許此刻不是最好的時機,先讓計畫暫緩,等到時機成熟再開始。

(本文出自《不上班,每天工作 3 小時的自由生活》,時報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不上班,每天工作 3 小時的自由生活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