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tockSnap

拚命向外界展現「我過得很好」,是什麼心態?有種人活得光彩,卻失去生活

2024-01-25 喬詩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有位畫家舉辦了畫展,有一幅油畫下如此提問:這幅畫哪裡好?一群觀眾圍了過來,口沫橫飛地將這幅油畫誇成了大師神作。於是,畫家又換了個問題:這幅油畫都有哪些不足?還是那群觀眾,同樣討論到口沫橫飛,但這幅油畫卻被他們批評成比渣滓還不如的存在。油畫一直擺在那裡,不塗不改,只是換了一個問題,卻得到了兩種相異的極端回饋。身為這幅畫的作者,可能會在觀眾對這幅畫的評頭論足中百感交集,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觀眾的評價,會是什麼心情呢?我們會單純地為這幅畫的誕生而開心,最大化的享受這份快樂。活在別人嘴下亦是如此,我們的心情只會隨著別人的評價而波動,要是得到讚賞還好,但要是受到批評呢?估計就會懷疑人生,內心變得敏感脆弱。

總之,任何試圖以展示生活來獲得滿足感的人都有個通病,那就是特別在意外人的評價。

延伸閱讀:如何化解當下的緊張、焦慮?2 個關於「時間」的思考法,讓自己立刻冷靜下來

一個熱衷於向人展示生活的人,從未真正擁有過生活

有的人總以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活,所以才將生活偽裝成很好或者很慘的樣子,用盡心思地去表演給別人看,借此獲得讚譽或者同情。

但是我始終認為,一個熱衷於向人展示生活的人,從未真正擁有過生活。這類人可憐在什麼地方呢?可憐在他們為世上無數人活著,卻偏偏不為自己而活。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六種,由下而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和超自我實現需求。

其中,關於尊重需求的解釋是這樣的:尊重的需求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內部尊重就相當於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雖然說想要得到外界認可是人的天性,這無可厚非,但許多人完全不注重內部尊重,就連追求外部尊重的過程也充滿狹隘,只想要片面獲得尊崇和豔羨襯托的優越感。

如果你在生活裡遇到了這種人,他們會對你做什麼事呢?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向你露出價值不菲的手錶、鑽戒或名牌包,然後自顧自地說出這些奢侈品的來歷。他們會費盡心思地將話題引到自己去過哪些高檔場所,去過哪些城市旅遊,從中炫耀他們的物質生活過的很優渥,極力吹噓自己是人上人。

悲哀的是,他們不知道這是非常膚淺的行為,而是迫切渴望聽眾說出「我好羡慕你喔」的話,但聽他們說話的人多半會打心底裡厭煩。唯有將生活當成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才能從中得到正面回饋,並且獲得良好的體驗。

反之,那些總想將生活展示給別人看的人,則喜歡將外部評價當成快樂標準,一旦外部評價差強人意,情緒就會一落千丈。譬如那些曾被親戚看不起的人,他們發誓,等出人頭地以後要將親戚踩在腳下。還有那些被女友嫌棄不上進而分手的人,則喜歡嘲諷對方嫌貧愛富,發誓功成名就以後要讓對方對今日的選擇後悔。

延伸閱讀:「心好累,還得逼自己微笑...」你的疲倦不是因為忙,而是過度「情緒勞動」

懷著報復心態,痛苦地逼自己奮鬥,這種充滿怨念的行為,只會讓快樂大打折扣。

哪怕因此得到了別人豔羨的目光,填補了內心受到屈辱後的空洞,但毫無疑問,這種成功是建立在委屈之上的,那些不滿不會隨著功成名就而消失,而是會長期積壓下去,對身心造成損害。

為什麼有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熱衷於參加同學會,不是因為同學情誼難忘,而是他們想讓當年看不起自己的同學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多麼富裕,從而將當年喪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一股腦地在同學身上找回來。

也許他們在物質生活上的成就遠超過同年齡的人,但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系統裡,不為自己的努力自豪,不為奮鬥本身感到愉悅,只能通過別人的認同才能得到內心的愉悅。這種生活模式將會貫徹這類人的一生,這是一種物富心貧式的悲哀。

我時常為此感到納悶,為什麼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分內之事,卻需要向別人展示討賞?難道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向別人表演生活嗎?

有句話如此說道:「一個人愈炫耀什麼,就愈缺什麼。」關於這句話,我看到的最佳解釋是,一個人在炫耀之後期望能得到的,才是他真正缺少的東西。這樣一想,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得到別人的高度評價才有價值嗎?追求生活品質,並且讓日子愈過愈好,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既然是做自己的事,何必展示給別人看呢?

當然,生活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但我們要懂得過猶不及,不能無限度地向別人展現。試圖讓全天下的人都看到自己過得好,是比較無趣的活法。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根本不屑於依靠別人的評價來獲得內心滿足。

為了獲得他人的好評,而對自己的原則妥協,合理嗎?

在英國影集《黑鏡》第三季中,有一集叫做《急轉直下》,故事中的世界中有一套評分系統,每個人都可以即時查看其他人的評分以及給其他人打分。不管是展示生活,還是跟陌生人打招呼,生活裡的任何事都在這套系統中運行。

社交評分量化為生活中各方面的重要標準,劇中女主人公蕾西為獲得好評而費盡心思,竭力討好周遭的人。但又因為害怕遭受差評,蕾西無時無刻都要進行偽裝。

像是蕾西喝了難喝的咖啡,吃了難吃的甜點,卻要違背內心地將照片搭上漂亮話發布出去給人看。蕾茜也會每天在鏡子前練習笑容,就算心情再差,也要能對別人露出虛偽的假笑。更誇張的還有蕾西給欺負過她,而且還搶過她男朋友的娜歐蜜當伴娘,甚至更為了娜歐蜜的婚禮準備催人淚下的演講稿。做這些事情,蕾西一點也不快樂,但為了獲得其他人的好評,蕾西只能這樣病態地屈從,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甚至是對自己的原則做出妥協。

我們也活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中,大多數人的一生,會因別人的好評開心許久,也會因為別人的差評難過許久,這些評價會干涉我們對事物與選擇的判斷。譬如你今天做了一件事,別人說你這件事沒做好沒做完,即使你本來就準備認真完成,但是因為別人的言論導致心情不爽,產生逆反心理。這樣一來,你做的這件事就讓你感受不到樂趣。

諸如此類,你就會帶著負面情緒去應對下一件事,生活愉悅度自然會驟減。

所以,你得想明白生活與他人無關,一定要將自己從別人的評價系統中隔離,並時刻告訴自己:「我努力是為了讓生活過得舒坦,而不是為了只跟人們要好評。」你要知道,那些想評價你生活的人,就跟厚厚的習題試卷一樣,他們的問題你一輩子都做不完。千萬不要為難自己,只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遮蔽掉那些指手畫腳的聲音。

安心生活,踏實工作,專注眼前,這才是對生活保持熱情的關鍵。這樣一來,我們不用拚命向別人展示生活,不用時刻向別人證明自身優秀,也就不會再有心理負擔,從而可以好整以暇,慢慢享受時光,遠離心神勞累。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是我們獨自承受。即使世界是舞臺,可我們並不是演員,無須裝模作樣地將生活表演給任何人看。

(本文出自《勇敢斷捨離,不再為難自己》,方言文化)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勇敢斷捨離,不再為難自己:撥開迷惘、通透人生從此體面快活的 38 道處世良方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