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專案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主任 楊朝仲

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

專案經理為何要有超高的抗壓性?成為 PM 前,這 3 個痛點要放心上


討論「專案為何這麼難管」、「專案經理為什麼這麼難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專案」?
很多人對「專案」有認知上的誤解,認為所謂的專案,就是非日常具有重複性質的工作或作業,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無法顯示出專案的特性。我個人認為「專案」就是: 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一群人共同合作,創造出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來解決重要的問題,或者做到使命必達。
從上述定義來看,可以看到管理專案很困難的痛點。
痛點 1:有限的時間
企業以「獲利」為主,企業要賺錢,才有辦法養活員工,所以對企業而言,利潤最為重要。因此,企業成立專案,大多是要解決重要且急迫的問題,要嘛就是想辦法提高營業額,要不然就是降低成本。
由於專案通常「誕生」在公司的利潤出狀況、營業額無法成長,或者是庫存或成本降不下來的時候。請各位想一想,當老闆想用「專案」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時,你覺得 老闆給的專案期限是長是短?他真的希望負責執行專案的專 案經理做到期滿嗎?
當然不是,「有限的時間」其實在老闆的心裡面就叫做「越快越好」!
當現有產品賣得不好,營業額開始出現危機,你覺得老闆會期待你的新產品研發專案多久能完成?當然最好是馬上就把新產品變出來,尤其現在環境變化得太厲害,客戶需求變得更頻繁的壓力下,老闆對專案成果的等待會更加地沒耐心。
所以,當老闆跟你說專案最多做六個月,而你真的搞了六個月才做出來,對老闆來說,這個專案經理雖不算「失職」,卻也談不上「稱職」,更遑論「優秀」或「高效」了。所以擔任企業的專案經理往往是一個非常高壓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當了專案經理,做沒幾年就受不了的主因,當然也有很多人根本是想盡辦法來逃避當專案經理。
痛點 2:透過一群人共同合作
一般企業組織都是以「部門」型態運作,例如採購部門、生產部門、研發部門、業務部門等等。但公司內卻很少會有「專案部門」,那是因為專案具有臨時性,常常是突然成立的,所以專案團隊也並非一個穩定的組織。
通常,當專案成立之後,專案團隊成員會是各部門派人來支援的臨時性組織,也就是說,專案經理要管理的是來支援的各部門同仁。如果經理人連自己部門的同仁都管不好,為了做專案還要去管不熟的其他部門同仁,那可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不同部門之間因為功能性不同,做事的思維模式與習慣也會很不一樣。 例如會計部門的同仁總想省錢,以利公司降低成本;業務部門的同仁總想花錢,以便讓公司擴大營收。光這兩個部門都來支援,專案經費該如何妥善運用的討論,可能就已經吵翻天了。
請記得,專案時程是有限的,當專案經理花太多時間處理跨部門的溝通協調問題,執行專案的時間就會縮短。何況很多大公司的專案還是跨國合作,跨國合作之間又存在著文化與環境差異的問題。比方說,專案團隊裡有外國人,光是專案會議要在早上開,還是在晚上開?就得傷腦筋協調。
此外,「共同合作」就像是夥伴關係、一起打拚的感覺。
任何一位團隊成員的工作出問題,或是不太會做時,夥伴們理應主動協助他克服難關,不會讓任何一位團隊成員孤軍奮戰;而且專案時間有限,為了不浪費時間在「卡關」上,彼此共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實際執行時,每一個人手頭上都負責了其他的工作,經手的可能也不只有一項專案,所以就算是部門內專案,都不見得每一位同仁會相互協助了,更何況是具有跨部門性質的大型專案,彼此共同合作的難度肯定更高。
痛點 3:解決重要的問題,或使命必達
由於專案的目的往往是要解決公司「重要」且「迫切」的問題,而且通常都跟「利潤」有關。所以擔任專案經理之前,你要有所認知:專案一旦能搞定,你將成為公司的救世主;同樣地,一旦搞砸了,你也將成為公司的罪人。 這種不是進天堂、就是入地獄的結果,導致擔任專案經理需要很強的抗壓力。
此外,「使命必達」的真正含意,很可能是老闆希望你所管理的專案完成速度更快、成本降得更低、成果品質更高。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情況,就是專案經理的真實處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擔任專案經理避之唯恐不及的主因。
(本文摘自《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天下雜誌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