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唐納德, 克雷格.哈斯特

打造高專注正念領導力

你真的下班了嗎?科技創造自由的假象,其實正在偷走你的充電時間!


隨時待命的工作文化,確實會對領導者本身造成影響。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隨著企業組織對壓力、工作倦怠和心理不健康等問題更加重視,隨時待命的困擾也逐漸獲得認同。領導者當然會或必須專注處理這些問題。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的一項調查發現,近 70% 的高階主管正考慮離開目前的工作,轉到更關心員工福祉的職場,而 57% 的非管理階層員工,也因為類似的原因想要離職。
科技造成休息空檔更為模糊
如我們先前所討論的其他問題,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在探討,隨時待命的工作模式和科技依賴行為,對領導者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影響。其中一個很大的焦點是,工作中使用科技對於人們工作生活平衡的影響。每天晚上以及白天,都安排放鬆的空檔,對於減少認知負荷與保持活力極為重要。在這些休息空檔,我們通常會從事工作以外的差事(例如:家務、照顧小孩、運動、社交、或做一些有創意的活動)。
為了充分獲得休息空檔帶來的益處,我們不僅需要具體地放下工作(例如:離開辦公室),也要在精神層面放下工作。很多時候,你的身體雖然在家裡,但是心神卻還黏著工作。
這時刻就是試煉真正的開始。
透過行動裝置的持續連線,使得這些零星的空檔很難真的成為休息時間。我們可能身在餐廳、健身房或外出散步,可是無時無刻在運轉的行動裝置,使我們的思緒經常與工作綁在一起,一直被它占據。一項研究訪查了知識專業人員,以了解科技所帶來的靈活性。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他們所稱為的「自主性悖論」:雖然持續的工作連線,讓人認為自己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彈性,可以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和地點工作,但是實際上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專業人員表達感覺到愈來愈多的束縛和控制,而逐漸變大的社群壓力,逼得人們必須隨時快速回應工作問題,因為這已成為整個企業的行事準則。
起初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回覆,表面上象徵自由的吸引力,很快地演變成了專制,期待每個人不管何時何地都要回應。
睡眠品質與工作效率遭受負面影響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顯示,這種生活和工作方式,對我們的生存能力有害無益。
據研究描述,專業人員在晚上使用智慧型手機工作,會對他們的睡眠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並且降低隔天的工作投入度。最近一項針對荷蘭員工的研究發現,人們在下班後使用與工作相關的行動裝置,容易引發更大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在另一項研究,則追蹤美國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六個工作天的現況,發現科技方面的要求(特別是電子郵件的收發)形成更大的工作壓力,並且助燃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這種效應在自我調節能力(即能夠調節對情境的反應和持續專注於有價值的任務)長期較低的人身上,更是劇烈。
如此看來,這種無法關機離線的狀態,不僅會傷害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充電能力,也會傷害我們最親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正如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些所謂「放鬆時間」的活動,是非常重要且應該受到重視的(例如:花時間陪伴孩子和伴侶、親近大自然、做運動等等)。
如果我們在參與這些活動時沒有投入全副精神,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犧牲掉我們的石頭,而被沙子和水取而代之。
(本文摘自《打造高專注正念領導力》,寶鼎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