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Cecelia Hsu

告別「朝九晚五」,容易嗎?彈性工時很自由,卻有個隱性缺點


微軟的《工作趨勢指數報告》(Work Trend Index)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其協作軟體 Teams 用戶在辦公時間之外發送的訊息量平均增加了 42%。此外,在正常工作日,工作者進入該系統的頻率通常在午餐前、後幾個小時達到最高峰;但在疫情期間,1/3 的工作者會在晚上 6~10 點間出現「第三個高峰」。
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人類理解與同理心團隊研究主管表示,對許多上班族而言,利用晚間工作更容易,尤其是有孩子要照顧的人。Slack 發起的研究聯盟未來論壇(Future Forum)近期的數據也發現,95% 的知識工作者希望能自訂工作時間表。
隨著上班族愈來愈看重「靈活性」,遠距辦公也成為許多崗位招聘的基礎,《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近期的研究卻指出,彈性工時可能有「隱性缺點」。
彈性工時的隱性缺點:人們仍會受到「正常上班時間」的制約
《哈佛商業評論》針對美國及歐洲近 2000 名工作者和學生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在周末或假日等「非正常上班時間」工作,會降低人們的內在動力和樂趣。彈性工時本來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新政策,為何卻讓人感覺更糟?背後原因是長期束縛人們的「社會規範」。
儘管愈來愈多人接受非傳統的工作時間,但社會仍對於「何時適合工作」有明確的規範,朝九晚五的觀念已經深植在社會體制和人們的思維中,如日曆 App 上的周末會設計成特殊底色一樣,而 違背這種根深蒂固的定律,會削弱人們的動力。
《哈佛商業評論》在一項實驗中,分別調查工作者在正常上班日、國定假日上班的感受,結果發現,即使這 2 天都是星期一,但是當員工在假日工作時,其積極度和投入度顯著降低。
轉換心態,更有助於彈性安排工作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在非正常上班時間,人們傾向思考如何利用時間從事工作以外的活動。不過,只要透過有意識的思維轉換,就能有效維持人們對工作的積極度。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兩組春假期間在學校圖書館打工的學生作為對照組,說服第一組學生將春假視為正常工作時間,強調人們如何利用這段時間來學習與成長;並暗示另一組學生思考,人們通常如何利用這段時間享受樂趣和放鬆。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學生完成工作的內在動力比第二組高 15%。
《哈佛商業評論》建議,工作者若想要爭取自行決定工作時間的自由,又不想犧牲工作動力和樂趣,除了可以在心態上提醒自己增加工作靈活性的好處,不妨尋找一些有效轉換心態的方法,例如調整日曆設定、透過生產力 App 在特定時間提醒自己工作。
畢竟生活中關於「正常上班時間」的暗示實在太多了!例如,儘管你已經決定好在周五休假、在周日上班,但是周日一早打開電腦,日曆跳出的彈出式視窗提醒你正在假日工作時,可能不免讓你感到沮喪,並影響工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