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 大將軍郭

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工作表現優秀,卻覺得自己爛透了?可能是「冒牌者症候群」讓你無法自我肯定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彙來表示這類人,叫作「冒牌者症候群」,也稱作「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所謂的冒牌並非他們故意為之,他們只是無法認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肯定自身的能力和優勢,認為這些都是假象,自己不過是在欺騙他人,並且非常害怕被「拆穿」。
在這種困擾之下,他們會焦慮,會懷疑自己。
為了消除這種困擾,他們會在生活和工作中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在人際關係方面,他們的做法往往是迴避,一面努力證明自己,一面拚命隱藏自己,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會覺得自己在冒充一個成功者。
你很優秀,只是從未接納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跟人格面具並不相同,前者是無法內化自我中好的部分,而好的部分的確真實存在,後者是暫時表現出更好的自我,而好的部分未必是真的。
所謂的「冒牌者」,只是一種錯覺,他們的確優秀,只是從未接納過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的形成跟過往經歷有關,他們可能長期被忽視,取得的成績不被重要的人肯定,比如父母對孩子的表現缺少正向的回饋。即便孩子表現很好,父母也視若無睹,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習慣性地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其實就是不夠好;或者他們的優點和取得的成績並非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比如真正的興趣是音樂或繪畫,最終他們卻「誤打誤撞」在商業方面表現優異。
這種「沒有別人以為的那樣好」的想法會一直慫恿他們去努力,卻從未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可以說,「沒有別人以為的那樣好」這個論點,其實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無論是否屬於冒牌者症候群,我們都會遭遇這種認知衝突的挑戰。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充滿屏障,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跟我們以為的不一樣,那個堅強的同學其實會在晚上躲在被子裡偷偷哭,那個高冷驕傲的同事其實熱衷公益,那個理性睿智的上司在感情生活中感性得一塌糊塗。同樣,無論我們表現得多麼無懈可擊,最終都會跟別人的想像發生衝突。
即便有一萬個成就證明自己很好,人的複雜多面性也決定了總會有人看到我們忽視的人性角落。
做真實的自己更吸引人
當你清楚地知道一直以來驅動自己的想法,不過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問題時,才能真正地放過自己。你不是為了跟其他人眼中的你保持一致而活,也不必想盡辦法去迎合別人的期望,這些嘗試都是徒勞。他人的失望幾乎是注定的,但你可以不讓自己失望,那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他人喜歡,其實是最大的誤區,在穿透層層表象後,人們最喜歡的還是真實,這種喜歡不是因為你多優秀,而是因為你是你。那些擔心不被他人喜歡的時刻,其實折射的是我們還不夠喜歡自己,沒有從內心真正接納自我。歐文•亞隆(Irvin Yalom)說:「人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你與自我連接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接的方式。」
我們隱藏真實的自己,不敢用真我示人,否定自己的優點,拒絕了更多跟他人發生聯結的可能性。
喜歡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和練習。 換一種眼光看待自己,你會發現,軟弱無力也有可愛的一面,偶爾的懶惰懈怠也可以理解為鬆弛自然。冒充一個完美的人,不如坦然地展現真實,真實才是一個人最吸引人的品格。只有當你願意展示真實的自己,才有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才會被人真正愛著。
《慾望城市》裡有一段我每次看都會感動的情節,米蘭達面對史蒂夫的同居邀請時驚慌無措,她不再是那個別人眼中無堅不摧、無所不能的「女強人」,當她表露出「不為人知」、「不夠好」的那一面時,她依然得到了溫暖的擁抱。
你可以固執,可以有很多不夠美好的缺點,但勇敢地愛自己、愛別人,可以讓你成為那個即便沒有想像中好,卻仍不想讓人失去的存在。
(本文摘自《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聯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