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當美元、晶片成為武器:看不見的經濟戰爭,炮火有多致命?


以前國家要展現武力,靠的是船堅炮利、能派多少軍隊到前線。但現在,穿著灰西裝的律師和金融專家,坐在華盛頓的辦公室裡,就能對地球另一端的國家造成比轟炸機更致命的打擊。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稱之為經濟戰。
但這種新型態的戰爭,火力有多強大?它能像傳統戰爭一樣,真正改變對手的行為嗎?
隱形的鎖喉點,美元一步步成為最強大的武器
過去幾千年,誰控制關鍵的地理位置,誰就是老大。在古希臘時代,斯巴達人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雅典的糧食進不來,最後被活活餓垮投降;拿破崙想用大陸封鎖搞垮英國,結果因為無法控制海洋而失敗。這些案例都說明:控制貿易路線,就等於掐住對手的脖子。
但到了 21 世紀,最關鍵的鎖喉點不再是海峽或港口,而是全球金融系統。其中最強大的,就是美元。
假設一家印度煉油廠要用美元付錢給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公司,這兩家公司都不在美國,但這筆錢不能直接從孟買飛到利雅德,它必須先繞道紐約,透過美國的通匯銀行來處理。 像這樣會碰到美國金融系統的交易,哪怕只是一瞬間,就歸美國管。
這是全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結構。各國央行約有 60% 的外匯準備以美元計價,是歐元的 3 倍,人民幣的 20 多倍。全世界的石油交易、國際貿易,絕大多數都用美元計價和結算。
美元已經不只是一種貨幣,它是全球經濟運作的預設語言、基礎建設的核心。任何想參與國際貿易的人,都必須擁有「存取美元的能力」。
誰能掌握美元系統,就能控制全球資金流動;掌握關鍵技術,就能掐住數位經濟的命脈。但這些武器真的能贏得戰爭嗎?
經濟武器威力多強大?靠著美元就能讓一國斷炊?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案例。2005 年,伊朗的核子計畫快速推進時,美國面臨兩難:軍事打擊風險太高,傳統貿易禁運又沒用,因為美國本來就不跟伊朗做生意。美國財政部不去找各國政府施壓,反而直接找那些把伊朗和世界經濟連結在一起的銀行談。
先是直接對銀行施壓,讓很多銀行自己嚇跑,接著堵住金融漏洞禁止迴轉交易(非美國金融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易,雖然交易雙方都不在美國,但資金在轉帳過程中會經過美國的通匯銀行作為中介),最後在 2010 年,美國國會祭出次級制裁。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哪國企業,只要敢跟伊朗做生意,我就連你一起制裁。」也有銀行先被殺雞儆猴,法國巴黎銀行在 2014 年因違反制裁被罰款近 90 億美元,匯豐集團在 2012 年被罰近 20 億美元。這些天文數字的意思是:不服從的代價,是永遠無法再存匯美元。
此外,美國沒有完全切斷伊朗石油出口,那會讓油價飆漲而傷害自己,而是強迫買家把款項存入當地銀行的限制帳戶。伊朗可以用這些錢買糧食和藥品,但無法匯回國內用於核計畫。就這樣,超過 1000 億美元被凍結在海外,伊朗當局看得到卻用不了。
這讓伊朗里亞爾(伊朗貨幣)在 8 個月內貶值一半,通貨膨脹飆升,雞肉價格暴漲引發街頭抗議,經濟陷入 20 年來首次衰退。美國不費一槍一彈,實現了軍事手段難以達成的目標。
經濟制裁也可能失敗!只靠單邊制裁,可能難以阻斷對手
但故事還有另一面。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美國同樣祭出經濟制裁。但俄羅斯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核武強國,而且歐洲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全面制裁可能引發經濟地震,甚至破壞跨大西洋聯盟。所以美國禁止俄羅斯大型銀行和能源企業進入美國資本市場,切斷它們為數千億美元外債再融資的管道,同時限制深海石油開採技術出口。
到了 2022 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讓其超過一半的戰爭基金變得無法動用。結果俄羅斯經濟雖然受創,戰爭卻沒有停止。印度、中國、土耳其等國繼續跟俄羅斯做生意,有效緩衝了制裁衝擊。俄羅斯甚至建立起「影子船隊」,數百艘老舊油輪關閉應答機偷偷運油,繞過西方的運輸和保險限制。
這也是經濟武器的局限性,它們能造成巨大經濟損害,卻不一定能改變對手的戰略意志。 因為單邊制裁容易被繞過,多邊協同行動才有真正威力。 就像在對付伊朗時,雖然歐洲一開始不情願,但美國透過次級制裁威脅,加上伊朗確實違反核不擴散規範的事實,最終獲得國際支持。
把美元變成武器,下場就是減損美元威力
站在 2025 年,各國面對的諷刺現況是:成就經濟戰的全球化,正因經濟戰而分裂。
面對美元強勢制裁,俄羅斯面對 Visa 和 Mastercard 切斷往來,莫斯科當局立刻強制這些信用卡公司必須在俄羅斯境內處理所有國內交易,同時加速打造自己的支付系統 Mir。確保俄羅斯人在國內消費時,不會受到西方制裁干擾。
以及,俄羅斯央行建立了 SPFS(金融資訊傳輸)系統,這是俄版的 SWIFT。SWIFT 是全球銀行用來傳遞交易訊息的共通語言,當年伊朗就是被踢出 SWIFT 後,在全球金融體系裡變得極度孤立。俄羅斯記取這個教訓,提前建立替代系統,確保即使被西方踢出 SWIFT,俄羅斯銀行之間、以及與願意合作的他國銀行之間,仍能繼續傳遞金融訊息、進行交易。
中國也在做類似的事。一方面挹注數百億美元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雖然進度緩慢,但華為和中芯國際已經在 Mate 60 Pro 等產品中成功使用先進晶片,證明技術封鎖並非牢不可破。另一方面推出數位人民幣,試圖建立繞過美元體系的替代金融網路。同時,中國也開始武器化自己的優勢:限制鎵、鍺等製造晶片所需關鍵礦物的出口,把供應鏈支配力變成反擊工具。
世界正在形成新的分裂格局: 畏懼美國經濟武器的陣營、擔憂中國可能使用經濟影響力的陣營,以及在兩邊搖擺的國家。 美國已經證明經濟武器庫的巨大殺傷力,但過度濫用制裁,可能損害美國在全球經濟體系的領導地位。
如果被制裁國家成功建立替代體系:去美元化金融網路、本土技術能力、新的供應鏈聯盟,那麼今天看似所向無敵的經濟武器,明天可能就會失去力量。
核稿編輯:王宥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