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攝影/侯俊偉

台積電光環下的隱憂!簡立峰:「島嶼思維」恐阻礙台灣把握 AI 出海機會

2025-10-28 撰文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積電市值突破兆美元,股價站上歷史高點。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就,讓許多人相信台灣已經在科技產業中占據不敗之地,但在這片榮景之下,台灣人正面臨近在咫尺的挑戰 —— 這一波 AI 革命,我們是否能保有優勢?

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新書《台灣AI大未來》中,用一句話點破這個困境:「看不見海的島,是最危險的地方。」台灣當前的困境,簡立峰稱之為「島嶼思維」。這不只是地理上的孤立,更是思維模式的侷限,正在阻礙台灣在 AI 時代的競爭力。

什麼是「島嶼思維」?

「島應該要認為『海是你活下來唯一希望』,」簡立峰指出,島上的人一定要有「 島鏈 」的概念:太平洋島國之間必須串聯並相互支援,例如颱風來了,某個島陷入危機,有其他島救援。

「台灣沒有島鏈的概念,」一座島如果看不見海,就會以為自己是大陸的一部分,永遠等待回到某個安全的母體。

這個思維的代價,是截至 2025 年,台灣有約 84 萬名外籍工作者,近 95% 都是產業、社福移工,換算下來,知識型的專業人才不到 5 萬人,何以提高競爭力?

「孤島最大的問題是,平常沒有外人爬上來,所以你不知道怎麼介紹它,」簡立峰舉例,台灣人會介紹台北有 101 大樓,但外國人真正喜歡的是象山,「他們說用 5 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體驗都市高樓跟森林的 immersion(沉浸感)。」

「101 還是有價值,可是行銷方法要改,」簡立峰補充,而且別人看你的角度不一樣,海島的問題是: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我們自己。這種不懂,在數位時代變得更嚴重。

網路原本可以讓島嶼連結世界,但社交媒體反而製造了新的同溫層。台灣人以為自己「連結世界」,實際上只是用繁體中文在台灣網域裡生活。當想了解國際議題時,大家習慣用中文搜尋,不會嘗試用英文、西班牙文或法文搜尋。書中形容這種現象像是生活在加拉巴哥群島,可以看見史前物種,但整座島嶼過於單一、同質性高。數位孤島取代了地理孤島,成為新的囚籠。

延伸閱讀:「台灣人非常清楚台積電的重要性!」專訪《造光者》作者談 ASML 的地緣政治問題

台灣未能成功轉向內需產業的原因:大陸思維、錯失良機

為什麼台灣會陷入這種困境?簡立峰用雁行理論解釋。

雁行理論:用「大雁成群飛行」比喻經濟發展模式,因為隊形呈現「人字 V」字型。領頭雁在前,後面的大雁則依序排列,說明先進國家帶領後進國家依序接手產業、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

「雁行理論的概念是成本跟人口紅利,」他解釋,「我們有外省人來到台灣,這是在二戰後,世界少見的人口紅利。」這個優勢讓台灣成功接下日本轉移出來的製造業,成為雁行隊伍中的第二支雁。

但雁行理論的下一步,是要從低毛利的製造業,轉向內需知識型產業。他觀察,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還有許多東南亞國家都做到了,台灣卻沒做到。

為什麼?台灣主要是源自農業社會的「大陸思維」,缺乏在海上一國一國闖蕩、靈活適應各種市場的「海盜性格」。如果是歐洲大陸型國家,「下一個火車站是另一個國家,你每天的衝擊就是火車站上的這些外國人。你久了一定知道怎麼生存、怎麼樣溝通、怎麼包裝自己,講最好的故事。」

但台灣沒有。在台灣,大多數人身旁的親朋好友、師長同事,可能都是從同校畢業、同產業工作的一群人。這種環境培養出的人才特質較為單一,書中舉例:台灣工程師去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可能輕鬆獲獎,但管理 100 人可能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更致命的是時機。簡立峰,台灣正要轉向內需製造、內需知識型產業的時候,中國崛起了,當時台商西進,因為只需要說中文,並未讓視野與思維國際化。這 20 多年的舒適圈,最終讓台灣錯過了痛苦轉型、建立內需產業的黃金時期。

延伸閱讀:7 成企業還沒用上 AI!老闆們都高喊導入,為何腳步卻慢吞吞?

AI 時代怎麼出海?從島嶼思維轉到海洋思維

而時代再一次翻轉牌桌,「擁有並懂得利用 AI 的 1% 將成為超級人類,拿走 99% 人的能力和機會,」台灣還有突圍的機會嗎?簡立峰的答案是: 必須從島嶼思維轉向海洋思維。

首先是「硬整合軟」的核心戰略。「台灣是硬體大國,但面臨硬體很棒、軟體很差的挑戰,」書中分析,「由於純軟體是贏者全拿的世界,且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因此台灣的機會必須建立在軟硬整合上,且應是硬體整合軟體。」

關鍵在於邊緣 AI(Edge AI)。當 AI 從雲端走向終端裝置,台灣這個全球工業電腦大國將迎來轉機。「只要將 AI 應用軟體加入到工業電腦、機械手臂等硬體中,就能大幅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這正是台灣可以發揮的領域。簡立峰補充,聯發科已將自己定義為 AI 公司;研華則將 AI 模型透過開源軟體整合進系統,讓路燈變成「有腦袋」的智慧設備。

但光有硬體還不夠,必須解決世代鴻溝。簡立峰提出「老創加新創」的組合:數十年前成立的傳統大廠擁有資金、算力、數據和全球運營能力,新創則提供 AI 視野和知識。這種組合可以將微笑曲線的兩端拉在一起,讓台灣的軟體新創在老牌硬體大廠的帶領下走向國際。

在美中分流的情勢下,「海外生產、研發在台」的「Taiwan 加 N」戰略更顯重要。運用 AI 和數位孿生技術,可以在台灣完成工廠設計和模擬,再到海外複製廠房,將研發能量留在台灣。智慧製造不只是高科技業的專利,傳產龍頭如台塑、中鋼也應導入 AI 升級。

「既然台灣加 N 的策略已是定局,台灣人就得開始說中文以外的語言,招攬國際人才,讓這座島嶼變得更多元、更國際,」書中寫道。人才策略應先鎖定海外台灣人,再擴展至海外華人,最後才是當地優秀人才,加速成為「世界的台灣」。

台灣加 N(Taiwan + N):以台灣為研發與技術中心,結合多個海外生產據點(N),打造去中國化、具全球彈性的供應鏈策略。

教育也必須改變。台灣教育擅長解題,但在 AI 時代「問出一個好問題」才是最關鍵的能力。書中建議打破傳統的單一分科,考慮將人文、社會科學系所合併,學制採大一大二不分系,甚至高中也不要分組。因為在 AI 時代,寬度比深度更關鍵,需要掌握多領域基礎知識才能有效指揮 AI。

「讓想法出海,」他強調,過去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想法,因而始終出不了海,那就是新創在網路時代出不去的原因。

台灣在 20 世紀錯過了內需轉型,現在 AI 時代帶來機會。這一次,這座「看不見海的島」能否真正擁抱海洋,將決定下一代的命運。

而時間,已經不多了。

核稿編輯:王宥筑

繼續閱讀 製造業 AI
相關文章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