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頂尖公關顧問 笹木郁乃
只要『第1分鐘』說得好就可以了!
你的「完美說明」正在趕跑客戶:為什麼你愈解釋,對方愈聽不懂?
分享
什麼是「說話偏離了重點」呢?具體來說,會有以下狀況。
.一直講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
.最後讓人搞不清楚你到底想說什麼。
.資訊量太多。
.枝微末節的補充資料解釋得太詳細。
即使是平常很體貼入微的人,在談生意、開會、簡報時,也很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說話模式。
這麼一來,對方也會開始質疑:「他真的在意我的感受嗎?怎麼像在強迫推銷,好討厭。」你可能會認為「我才不會這樣做呢」,但我過去在談生意、開會、做簡報時,看過太多這種單方面輸出的說話方式。
尤其在推薦商品時,最容易出現這種「偏離主題」的情況。許多人根本不管客人想了解什麼,就自顧自地推銷商品的特色。
舉例來說,你走進家電量販店,正在尋找輕便好攜帶的筆記型電腦。你剛好看到某台電腦,店員卻劈頭就向你介紹:「這款是最新型的機種,記憶體容量很大。跟上一代比起來,容量提升到 130%,運算速度也非常快,很適合用來剪輯影片喔!」但你根本不是來找剪片神器的,所以幾乎都沒有聽進去。
答非所問的狀況屢見不鮮
類似情況在面試中也很常見,答非所問的狀況屢見不鮮。
有些應試者根本不管面試官想了解什麼,光是照著自己準備好的「劇本」講不停。例如,你去面試一家中小企業。主考官問:「為什麼想跳槽到敝公司?」這句話背後的真意是:「很多人會為了穩定的生活而選擇大企業,那麼你為什麼要冒風險選擇中小企業?」
但你卻一板一眼地回答:「我想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
這其實是事先準備好的應徵動機,而非應徵中小企業的動機。在面試官眼裡,你不只沒有回答重點,還顯得溝通能力不足。如果整場面試都是這樣,那即使你很適合這份工作,對方也可能因為「這人溝通起來好像有點困難」而不錄用。這樣是不是很可惜?
好的說明不是單方面輸出,而是與對方共同創造結果
那些總是偏離重點的人,通常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我覺得我說得很好啊!」他們心裡的想法大多是:
.我想完整地傳達商品的魅力。
.都精心準備那麼久了,不講出來很可惜。
.如果資訊不完整,對方會誤會,所以想全部講完。
.害怕冷場尷尬,所以滔滔不絕。
但結果卻是:你越想講清楚,對方反而根本沒聽進去。
原因其實出在一個錯誤的預設──「說明就是把所有事講清楚」。事實上,說明的好壞是由對方來判斷的。同樣一個主題,根據「對誰說」不同,說法也應該跟著改變。大多數覺得自己「不擅長說話」的人,問題都不是說得夠不夠清楚,而是講的內容和對方想知道的東西不一致。
我自己在說明時,心中始終抱持著一個核心目標:我要如何創造出一段時光,讓對方和我都充滿期待?而不是把「把話講完」當成目標,反而是一邊互動、一邊共創對話的內容。 只要你開始思考:「對方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對話的內容就會隨之改變。
(本文摘自《只要『第 1 分鐘』說得好就可以了》,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