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談甚歡仍不下單?從 5 種場面話,看清客戶心理與真正需求
分享
客戶的表面話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1. 含糊其詞
成因:面對業務員,不確定到底可以透露多少
當客戶面對業務員時,為了避免潛在風險,或是太早掀開底牌等不利影響,往往會刻意迴避實際需求、預算、關鍵決策者、競爭對手等資訊,或用「目前還無法確定」等說法帶過。
2. 裝忙
成因:不想被拙劣的業務員糾纏
在《不敗銷售》一書中,我針對 309 位曾負責採購的客戶進行調查,其中一題是:在過去的經驗中,是否曾遇過印象深刻,且願意再次接受對方服務的優秀業務員?
根據統計顯示,每 6 人只有 1 人有這樣的經驗。換句話說,高達六分之五的客戶在面對業務員時,都是獲得讓人失望的不佳體驗。
如果一般消費者及客戶接觸到業務時,心中首先想到的都是過去不好的經驗,他們一定會表現出較負面的反應。
而不想浪費時間的客戶,就會用「很忙」當理由,隨便留個電子信箱,請對方寄資訊就好。
3. 急件突襲
成因:為了快速比價,需要多家廠商的提案
許多採購窗口會被公司或主管要求選商與比價,以找出對公司最有利的方案,僅有一間企業提案是不夠的。
此時,採購承辦人就會急忙聯繫曾經接觸過的廠商(例如你),並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報價。他們的真心話其實是:需要一個速度快且配合度高的業務員,協助他們完成眼前的任務。
所以,他們會用急件要求供應商(你)協助,溝通時也會比較敷衍。
4. 便宜就好
成因:不知道該怎麼決定,先挑便宜的
現今商業環境瞬息萬變,採購者或決策者挑選合作對象的難度也越來越高。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該採用什麼評估標準,但他們無法坦率的告訴你。
因此,尋求最便宜的方案以降低風險,成為他們下決定的唯一標準。也因此,他們經常把「可以再便宜一點嗎?」掛在嘴邊。
5. 考慮一下
成因:要考慮的事情又多又麻煩,改天再說!
能夠當場決定「Yes」或「No」的客戶其實並不多。所以,當業務員熱忱的詢問交易意願時,就算客戶對提案沒有意見,但由於缺乏下決定的信心,就會先試圖爭取更多時間。
此時他們會隨口敷衍:「我們還需要討論一下,請等候回覆。」
對客戶來說,這其實是他們藉由與業務員拉開一定距離,讓自己暫時擺脫決策壓力的方式,以獲得相對輕鬆的心理狀態。
讓我們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整個情境。如果業務員問:「對於商品或服務的預算,您有沒有什麼想法?」基於以下這些顧慮,我們很可能用一個粗略的回答含糊帶過:
.反正還會變動,現在說了也不一定算數。
.太早掀開預算的底牌,萬一廠商在報價中灌水怎麼辦?
.如果廠商知道我們的預算上限,而提出一個內容打折的方案怎麼辦?
當然,如果預算有變,其實可以直說;如果對提案內容不滿意,也可以修改。但這些來來回回的過程,對客戶方來說都是負擔,會增加許多溝通成本,因此給出一個模糊的答覆:「我方目前還無法確認預算的規模,請您先依過往經驗及對業界的理解,提出初步報價,我們內部會再討論。」這種回答方式對客戶相對輕鬆許多。
為何沒有說出真心話?迴避風險!
在這些糾結情緒的影響下,消費者只好找藉口:「我現在沒空,你先把資料寄給我,我再找時間慢慢看。」依業務員提供的內容評估要不要合作,似乎是比較輕鬆的選項。
我們會發現,客戶與消費者之所以沒有說出真心話,通常都是因為想要迴避風險或減輕負擔。
當人們採取消極或冷淡的態度與別人交流時,心裡多少會產生些許愧疚感。此時,客戶就可以催眠自己:我本性並不是這麼冷酷、不講情面,只是因為肩負著採購承辦人的職責,必須冷靜、理性的為公司把關。
況且,如果每個來推銷的業務員上門時,都無差別的熱情接待與坦誠回應,那麼時間再多也不夠用。
這個過程是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按:當一個人同時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態度、價值觀或行為時,所感受到的不舒服或緊張感)。
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情緒,例如:「明天再開始減肥吧。」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減肥很重要,但眼前的美食又讓我猶豫了。為了減緩心中的矛盾與罪惡感(認知失調),於是用「我不是不減肥,只是明天才要開始」說服自己。
所以,客戶敷衍業務的真正原因是:承擔採購責任與風險的人,為了減輕自己的矛盾與罪惡感,所採取的逃避方式。
(本文摘自《超業不做的無效努力》,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