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美國人教我的 Networking 技巧

Fiona
2014-04-09
作者 Fiona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作者 / Fiona

在美國討生活,最困難的不是說英文、不是害怕種族歧視、不是食物貴桑桑都買不起、也不是酒量不夠 Party 不夠嗨:最讓人感到困惑和有挑戰的,是那個很不一樣的『Social Norm』(暫且稱為社會規範吧)-- 什麼時候要說話或不說話、介紹自己的方式、笑話要怎麼講、要怎麼跟不認識的人微笑握手…這些相信是所有海外學子天天會遇到的問題和小尷尬(我自己常常驚 訝:為什麼我講的笑話總是沒有人笑?!!)。而如果把場景帶到了弱肉強食的求職生態系裡面,身為國際學生的我們常常迷惘又不安。

在美國,Networking 是從小就訓練起

有別於多多少少強調『樹大招風』並且提倡謙虛美德的台灣,美國喜歡學生自信、出頭、舉手發言。在社交場合裡,我們常常看到聽到同學們主動說出自己優點,大肆行銷自己;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美國非常強調『Networking』,一個『主動累積人脈網』的概念。人脈網不是與生俱來,不是靠你爸媽是誰,而是必須主動靠自己爭取的。要累積自己的人脈,就必須要把自己推出去,讓大家認識你。大學教育是一個青少年轉換成職場新鮮人的過程,而美國人的理念是:訓練成長中的孩子這種主動積極的人際觀念,養成『networking』好習慣,在往後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經營累積自己的人脈圈。

photo credit: superkimbo

秉持著『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這句名言的概念,美國社會裡充滿著各種讓大眾累積人脈圈的活動。舉凡產業聚會(我所在的加州就有數不清個創業聚會定期舉行!)、社交同好聚會、徵才活動、議題研討會、以學校為單位的alumni 活動等等,不勝枚舉。在各個場合裡,大家交換名片,認識新朋友,好不快活。

那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還不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交朋友,到哪裡都一樣!

錯了,其實 networking 也有分好壞、專業與否。同樣是 networking,有些人替自己塑造了討人喜歡的形象,有些人則相反。

說話的策略:美國人腦子結構跟我們不一樣!

從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台灣學生常見的通病有下面這幾種:

1. 不是講太多,就是沒有存在感

很多學生覺得話說的多就是厲害,於是好不容易搶到了說話機會,就滔滔不絕。而我們的英文又沒有特別好,於是整整五分鐘,旁人都在聽你一個人支支吾吾的講自己多優秀。英語是個很直接的語言,美國人習慣條列式的,非常簡單的表述方式,與我們散文式的溝通習慣不太相同。我們很習慣論點與論點環環相扣,但我每每這樣與美國朋友溝通不出三十秒他們就霧煞煞了。因此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十五秒快狠準原則』-要說的話,能不能一個論點或是問題保持在十五秒以內?要自我介紹,能不能去蕪存菁,十秒鐘就讓人印象深刻?

另外,還要切記『迷你裙理論』:說的話要像辣妹的迷你裙一樣,長到可以遮住重點,但是卻短的吸引大家的興趣!

via  Leather fashion fashionista

講太多又沒重點的另一個極端是當透明人。剛來美國參加學校正式活動的時候,幾乎每一場校園徵才我都在當壁花。因為我講話速度不夠快、理解英文力不夠好,常常好不容易想到要講一個句子,別人都說到下一個話題了。面對這樣的困境怎麼辦?答案是:厚臉皮就是了!不管句子文法對不對、想到要講什麼了沒,覺得有什麼想要脫口而出的,說就對了!

沒有人會笑你,大家反而會欣賞你發表的勇氣。我當交換學生的時候,為了要確保自己英文完全正確,在任何場合理總是深思熟慮過後才說話,結果搞的自己給別人總是留下沈默寡言的印象;但是同期的一個日本男生,英文破爛卻非常敢表 達,總是很嗨的用他的日式英文跟大家溝通。另我訝異的是,他的英文大家都聽的懂,而到最後,他跟一幫美國男生成為了好麻吉,一年下來,英語也進步神速,也 成為校園紅人呢。

2. Networking 不是做直銷:透過與人互動,進入寶山挖寶!

另一個更深層的認知是:networking不是一個單向膚淺的推銷過程,而是可以一個蒐集資訊的契機,以及培養契合度的機會。

這裡我來舉個美國徵才活動的例子。校園徵才活動的流程大約是這樣:

三十分鐘的公司簡報,剩下一到兩個小時不等的時間全部用來讓學生 network。公司通常會帶來好幾位員工,他們可能分散在場內不同角落,讓學生自由問問題。你覺得這只是讓你單純『問問題』而已嗎?

錯了,他們也在看學生,也在想辦法認識你,進而找到下一個優秀的人才。

photo credit: Les Roches

這樣的 networking 活動,是讓學生和公司認識彼此,可不是現場語音問答而已!請把握機會,盡可能的跟公司麻吉麻吉一下。該怎麼做?首先,你必須先做好功課,列出自己想蒐集的資訊,然後問聰明的問題(這家公司的業務自己有哪些地方搞不清楚?公司文化如何?Career path 大概是什麼?培訓過程如何?)。在做功課的同時,也順便了解自己哪些優點適合這家公司,該怎麼行銷自己,同時也確認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再者,你必須搭起橋樑:人與人的溝通是雙向的,跟公司代表交談的時候,絕對不是一味的對他演講;而是與面前的這個人開啟話題,專業議題也好,閒聊也罷,要有眼神接觸、專心聽,並真心的了解這個人,他的工作。切記:公司錄用的不是你的履歷,而是你。面前的人可能是你以後的合作夥伴,所以,不要因為緊張而忘記貼近人性的一面!

3. 要到了正妹電話卻不敢打:這樣的 networking 等於沒有用!

在參加完活動、認識完新朋友以後,是不是把他們的名片就隨便一丟,再也沒碰過?如果是的話,那之前的 networking 不就前功盡棄了嗎?

Networking 最重要的是後續的 follow-up。參加活動人人都會,但是真的在事後認真的延續關係的少之又少。 所以別忘了拿到別人聯絡資料以後,回家寄封簡潔溫暖的 email,告訴他,很高興認識你,希望我們保持聯絡。這絕對不是加 facebook 好友、加 LINE、或是以聊天的口氣有事沒事的時候隨便 message 一下…你要做的是表現成熟有效率的一面,過度正式總比過度隨便得好。

photo credit: Murat Ertürk

Email 還有個好處是方便管理,收到信的人可以將你的 email 歸類收藏,要聯絡時你的資料以及信件內容一找就找的到。另外要強調的是:facebook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不正式的溝通媒介,因此我從不輕易用它作為 networking 管道。如果要透過社群網站, LinkedIn 會是更好的選擇。

4. 該長大了

長大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要開始為自己的外在負責。

在參加正式場合的時候,還在用那裝可愛的聲音跟眼神說話嗎?面對陌生人,你敢大聲的自我介紹,主動握手嗎?你知道怎麼聆聽對方在說什麼,而不是一味的搶著說自己的社團經驗嗎?你的西裝合身嗎,你的裙子有沒有太短,你會不會化妝,你頭髮有沒有梳好,你知道各種正式 ****dress code 的差別嗎?這些小細節,你要會自己打理。

同樣的,請收起一些壞習慣-請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滑手機、覺得累了就窩在一旁跟朋友講中 文、千萬不要遲到、不要手機鈴響…至少在我的經驗裡,美國社會對這些小規範是非常嚴格的。在 networking 場合裡面,如果還抱持著大學生上課啃雞腿的自由態度,你的形象會被大大扣分。

5. 用裝也要裝出來

『氣勢』也是一個該注意的方向。我參加學校活動時,常常都會被美國學生的那種架勢震懾到(當然,可能是因為他們發育比較好,身高比較高,身材也比較辣啦…);同樣是二十幾歲的小孩,為什麼人家穿起套裝就是比較正,就是比較吸引人?我怨天尤人,覺得一定是基因問題。

Scandal

但後來美國朋友跟我強調一個概念:對外表下心思,代表你在乎。於是我反思自己:總是懶得化妝,戴著一副大眼鏡;為了省錢隨便買一件不怎麼合身的西裝外套(與裙子顏色還不一樣);鞋子還停留在高中生可愛包鞋 style;瀏海分岔嚴重…反觀身旁衣著專業整齊,畫著淡妝,梳著超整齊馬尾的白人女生,我就明白自己為何氣勢差這麼多了!所以,在充實自己內在的同時,也應該不要忘記拋光一下自己,展現魅力。

勇氣與自信讓你更願意接受磨練

其實 Networking 還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如何在正式場合推銷自己?非正式的社交場合可以怎麼表現?如何不卑不亢又恰到好處?networking 的流程以及節奏是什麼?哪些話題可以聊哪些應該要避免、follow up 的時間點還有內容等,種種關於語言、文化問題以及教學,我會陸續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不過我覺得很重要的,Networking 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很多時候,失敗的 networking 不是來自於我們表達能力不好、專業能力不夠,而是那股勇氣,以及信心。能不能踏出舒適圈,逼自己去陌生的場合說話?能不能在優秀的人群中,雖然緊張,卻依 舊表現出自信?有沒有相信自己,在這個場合,我的魅力依舊無限?

說穿了,Networking 就是一個人與人互動與互助的過程。

因此,不管面對的是熟悉的語言環境,還是得困難重重得在白人世界裡當小矮人,我相信你,你會累積你的人脈,你可以跳出你的舒適圈,你的聲音可以被聽見,你的光芒很耀眼。

本文獲「CAREhER」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首張圖片來源 / Dell's official Flickr page, CC Licensed

【作者簡介】Fiona
我是Fiona,台大國企系畢業後一個在美國求學求職的女生在一個女孩與女人之間的年紀,我把闖蕩的過程,以一個台灣女孩單純的眼光記錄下來。我想看看世界有多大,自己可以走多遠,同時用文字療癒自己也娛樂他人。 我的部落格有更多好讀(陽春)的碎碎唸,看倌們如果喜歡也歡迎多多造訪:http://www.sprinklesandsuits.com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