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疫情期間斷尾求生?砍錯了小心斷頭!從兩位老闆的心聲,弄懂領導者該做的事

圭大的管理 Know-How
2021-06-21
圭大的管理 Know-How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分別與一個食品批發小老闆、一個中型製造業老闆談及嚴峻的 Covid-19 疫情。摘要二位老闆的心聲。

案例一:食品批發業老闆

「我公司是疫情重災戶。我們做的就是『雙北地區』的肉品批發生意,客戶有一些連鎖餐飲店和小吃店,但現在夜市停業、餐廳全面禁止內用,很多店家乾脆直接歇業或只讓外帶,我們營業額掉到不足 3 成。」

「小吃店或一些夜市小吃,基本都是家庭生意,勒緊褲腰帶、一家人還有飯吃就過得下去;大的連鎖餐廳家底夠厚、也撐得下去,但我們這種小企業又做批發的就麻煩了,有員工要養、現金很緊張。」

「我已經讓幾個主管先減薪一半、員工減薪20%。顧問您看,接下來是不是乾脆讓員工都去先放無薪假,疫情若再控制不住就只能先資遣,度過這波寒冬?困難時刻,大家也應該能共體時艱吧?」

案例二:製造業老總

「這一波疫情先前從雙北蔓延到移工與製造廠,影響擴大,正式已從家庭、社區進到企業。雖然很不希望發生,但終究還是來了。」

「這段時間,我們在廠房/餐廳的消毒、量體溫、訪客都嚴格控管,但還是很讓人焦慮。同仁抱怨公司不執行WFH,但我們原料和機台設備都在工廠,讓員工在家工作就等於放假,不用工作了。」

「比起其他業態可以轉外賣/外送,求得一線生機,勞力相對密集的傳統製造業,產線要運轉才能交貨、也才有收入,疫情一旦波及過來,真的就是無計可施,只能停工、坐困愁城了!」

延伸閱讀:疫情下,如何帶領團隊走出困境?IBM 調查:頂尖企業 CEO 都聚焦這 5 件事

經營管理的本質:違反人性、對抗自然

經營管理之難,不僅因百花齊放的工具和技術難以抉擇,更在於其天然存在的本質:你得違反追求舒適的人性,並對抗自然的規律。

案例一的老闆,明知減薪、無薪、資遣定然造成員工的衝擊,但仍會講出「大家應該能共體時艱」的「過度期望」之語,意圖排解自己內心不舒適;案例二的老總憂慮疫情大浪將至,但最終行動也僅是兩手一攤,只剩下「坐困愁城」。

這些,都是人性常態。

我常說,優秀的企業家/管理者,一定扛得住「人性」。這包括對抗「舒適圈」帶來的慣性停滯、直球對決那些不確定性造成的痛苦折磨、在無路可走之際逼出自身極限,求取解方。

除了人性,經營企業還得面對「自然規律」的挑戰,諸如:疫情天災、經濟丕變都有其「不可違逆」之勢。過去因成功而「不得不」劃定的競爭領域,但這些,往往成為脫困的瓶頸所在,降低調適的生存能力;景氣大好下,更難有風險意識去存糧準備、積累競爭能力,這些大概率地影響了景氣衝擊後的生存可能性。

Know-How弄好管理的訣竅:讓企業「向死而生」的二道提問

疫情寒冬之下,許多企業也徘徊在生死之間,於此之際,正是反思之時。企業家/管理者如何才能當個好舵手,讓企業「向死而生」?命題巨大,一文難以詳解,僅能以二個變局下「韌性求生」的自我提問,供反思:

1. 斷尾求生,現在該斷什麼?

常言道,斷尾求生。這裡的「生」,指的是能讓公司持續運營的「現金流」。從2個常見的倒閉原因來看,其一,赤字倒閉,營收不足支出;其二,黑字倒閉,帳面賺錢,但口袋現金不足支出。要增加生路,不是開源,就是節流。

在經濟全面收緊下,無可厚非地,「節流」(斷)成為經營者直覺的首選。但要「斷」什麼才是尾巴,仍得以求生,而非一個不小心就斷臂、甚或斷頭?

斷的智慧:回歸「可持續性的商業效益」

「可持續性的商業效益」意指,不只是考慮極大化「短期、純數字」的商業效益(最小投入帶來最大產出),而是要加上以長期生存+未來發展的觀點來進行資源取捨。舉例來說:

案例一:減薪/主管50%、員工20%>>>無薪假>>>資遣

案例一老闆作法就是一個就數字論數字、主管薪資高所以砍的多;然後逐步降低支出、縮減現金流出的作法,但卻欠缺「可持續性」的考慮。

更有意義的作法是思考:如何在同一筆最小支出下,保留住「最關鍵」的人才?須知,最資深的、不見得最關鍵;管理職、也不見得是最關鍵。可考慮的維度至少有4個:不可或缺性、貢獻度、未來發展所需人才、價值觀符合程度。放入此長期觀點後,食品批發業的老闆要留住、要「斷」的人員選定將完全不同。

案例二:防疫措施+工廠正常運轉>>>工廠染疫、停工

案例二老總則是二分法,看似積極實為被動,非生即死,坐等大難臨頭。

更有意義的作法是, 如何建立「底線運轉」邏輯,事先演練,甚或提前啟動,以維繫企業的可持續性?

底線運轉邏輯指的是:將生產資源聚焦在「最關鍵」的客戶,並通過分艙分流、提高不同組間的相互代理性、保障住勞動生產的最低量能,不僅保有現金流生命線、兼有疫情過後的未來延伸展望。

關鍵客戶的考慮維度至少有 4 個:貢獻度、脆弱度(客情關係熟悉度/倚賴程度)、該客戶未來發展潛力、公司策略發展方向。

放入此邏輯,老總才是真正留住青山、留有「積極性」的生路。

2. 長期來看,現在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經濟榮景下,賺錢都來不及,不爭氣的企業,絕不會有過冬的儲備,遑論甘於打掉重練、創新再造,這是人的天性,也是自然規律。同樣,疫情大浪、經濟收緊之際,不爭氣的企業會告訴你「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生存都已捉襟見肘,對未來怎敢奢望),日日折騰在老套路、老作為、老習慣當中,每況愈下。

因此,向死而生的第二問便是:長期來看,現在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持續創新,是過冬的唯一要事

這個思路,再度違背了人之常情,但若我們將創新之目的,理解為「先蹲後跳、或以攻為守」便能接受。持續創新的方向,至少有 3 個視角:市場/客戶視角、產品視角、能力視角。暫不經嚴謹構思,隨寫舉例:

案例一肉品批發業的客戶、產品視角創新,如:因應居家煮食需求大增,重新定位服務市場,從小店家批發生意,進入家庭小包裝生意;或者,為既有批發合作店家,開發更便捷、更減少店家人力、增加不同口味的調理後肉品,即為疫情下的「以攻為守」。

案例二製造業的能力創新,如:在勞力聚集的限制下,開始考慮數位轉型,強化智慧製造的能力,一方面降低人工比例、一方面因應未來可能在不同地域/國家生產、或不同交付速度需求的需要,此即「先蹲後跳」。

企業生死之「問」,難在與自己的爭鬥及對話

在電影《奇異博士》中,奇異博士與他的魔法導師古一有段對話:

古一:「你無法打敗一條河流,你必須臣服於他的現況、利用他的力量。」
奇異博士:「要我…經由臣服於他的控制,來控制他?這太沒道理了吧?」
古一:「不是每一件事都是、或必須是」。

看似哲學式的對話,其實講的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疫情有如那河流,你隨波逐流,依著舊習慣、舊作法就是個死;赤手空拳去打擊那浩蕩河水,正猶如失控怒吼或哀怨疫情,也是個死。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臣服與接納這個存在的現實,安頓好自己內心的躁動與不安,控制內心的疫情感染、斷該斷的以保有生路,並運用起這場危機,做好過冬的唯一要事:持續創新,先蹲後跳、以攻為守,方能真正的「將危機變為轉機」。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