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8 月我轉調到集團內海外重點事業體,擔任印尼及越南市場的行銷負責人。這個團隊大多是待一年以上、有經驗的員工,在我到任前的一年內,換了 3 個主管,而我是第4個。
換主管的原因很多,有兩個是不適任,另一個是老闆欣賞、但對方偏好往產品發展,也遞了辭呈。接手新團隊的這幾個月,從他們口中聽到 3 位主管的管理風格,給了我很大的省思。
其中一種管理風格相當「自由放任」(而老闆不喜歡):給部屬的要求及 KPI 只有模糊的方向,例如提升品牌知名度、需要做一個年會等等,沒有解釋 why, what and how,就要他們執行並追蹤產出。
第二種管理風格則是「事必躬親」(老闆喜歡),專案自己規畫、自己找廠商、自己決定,員工負責執行已經決定的事情,像是只要跟進進展、素材等。員工對於策略和公司目標一無所知,只需要做好份內的事,但完全沒有成長及學習空間。
老闆當然喜歡第二種,因為問到任何事情,主管都能直接回答、執行到底,但不僅員工沒有發揮空間,主管也累得半死,一周七天無休息的忙碌。
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過往的案例及數據梳理一遍,才發現因為前一個主管偏向第二種管理風格,凡事一手掌握,數據沒有下放,系統也沒記錄,導致旁人完全無法回顧過往的專案和成效。
第二件事情是瞭解團隊成員的背景、能力、職涯目標。我重新畫分清楚的目標,對焦雙方的期待值,讓他們以專案負責人的角色管理自己的案子。
經過一兩個月後,我察覺多數員工沒有受過管理培訓,專案思考層級不夠高,進度也變得零散落後,只好又跳下來自己跟進,從活動講者的主題及邀請、方案製作等,專案的確進展快速、具體落實。這時候我又變回到第二種管理風格:親力親為,導致員工能力無法提升。
我希望專案順利推進,員工獨當一面且具備策略規畫能力,但以現階段來說,這「希望」也就只能是希望,根本難以達成。有幸遇到公司的資深主管,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擾,想了解別的管理者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他說:「創辦人曾說,管理者的目標就是成就他人。他人的閃耀才是你的成功。我的建議是,直接放員工到戰場上,做中學、學中做,過程會痛苦、會緩慢,但你不能跳下去。等他們克服了這個戰場,再放他們到更大的戰場,如此反覆。」
我也才深刻認知到,主管能給部屬最大的協助,就是承受上級的壓力,給他們空間去試錯。就像身為父母,放手讓孩子去跌倒,即使祖父母看不下去、擔心害怕,也不能出手相助。
放不放手之間的平衡相當困難,但唯有給他們空間,讓他們知道不管如何,我是他們的安全網,他們才能成長。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