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藝人和網紅等連續因人設及形象翻車,乍看下來或許與一般人關聯不大,但實質上,「形象」時常在我們求職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我就遇到兩次血淋淋的例子。
朋友 A 相當熱愛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評論大小事情,舉凡公司管理層、同事、合作方之間的問題,幾乎都會發聲,對社會現象更是會長篇論述自己的看法。
這位朋友數次的發言,在一個私密的職場社交圈中傳開,大家紛紛表示 A 管不住他的嘴,讓管理者、業主、甚至HR感到擔憂,即使 A 平常發文都是暗示、隱喻,但難保不會因為他的一篇貼文,引發品牌的公關危機。
除了品牌形象管理之外, A 對工作上看不慣的大小問題,一概先 po 文抒發的情形,也影響後續其他團隊聘用他的考量。
「這個人有點太過負面了呀,有可能影響整體團隊氛圍。」
「是呀,工作能力看起來還行,但這種個性我還是敬謝不敏。」
即使朋友們數度提醒他, A 仍表示這是他的言論自由,社交媒體應屬於私領域,不會影響他的職涯發展。10 年前的確如此,但如今情況不同了,這幾年也可以發現他明明能擁有更好的機會,卻為了他所謂的「自由」而受阻。
第二個例子則是發生在我身上。這幾年所待的公司皆是國際集團,在年輕時,我也喜歡不時發些評論和政策支持的貼文。當時的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公司憑什麼限制我的發言傾向?」直到競品因為一位員工的一則社群發文,引爆職涯危機。
他貼出對於公司某政策的不理解,連帶第二篇貼文爆出主管施壓,要求員工無條件接受的消息。兩則貼文都設為僅「朋友瀏覽」,卻被有心人士截圖轉發到公開平台,一時間公司火了,他也被火(fire)了。
我著實被嚇到,就因為一則貼文,就丟失工作、葬送自己的未來?
在競品爆發這個問題後,公司也嚴正在內部平台發出聲明,請同仁多加注意社群發布的言論,禁止發表與公司直接相關(尤其是政策、數據等敏感資料)的任何文章,「每個人都代表著公司形象,你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影響著公司的品牌。」
一點星火足以燎原,現在社群發言太容易,一鍵就能引爆一場危機。不想讓旁人認為自己是「大嘴巴、愛說三道四、意見很多、公關未爆彈」,自律可能就是職場人都該學的課題,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