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Dave Alexander on Unsplash

你是進行跨部門「協作」,還是跨部門「合作」?

王怡淳
2022-06-07
王怡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常常聽到企業高層喊出:「我們整家公司就是一個團隊,每個部門或個人都應該為了公司的目標努力。」乍聽之下一點問題都沒有。大家針對公司的戰略和方向,制定部門和個人目標,為了績效打拼。然而絕大部分的目標,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於是我們開始協調其他部門或同仁,請求配合協助。這時跨部門的問題就發生了!你或許聽同事說過:「我很願意支持你,但我還在忙自己的目標。等有時間,我肯定幫你。」畢竟這是你的目標,不是他的目標,和他的考績無關。你能期待對方全心全力的幫你嗎?

曾有企業問我,跨部門合作卡關,能靠OKR全然解決嗎?不,但OKR的運作可以一定比例的減少問題的發生。 3 個人以上的團體就有政治存在,就有本位主義作祟。許多跨部門合作發生困難,是卡在人性的那一關過不去!OKR的管理哲學是與人性直球對決,將過去避而不談的心理需求,公開合理的攤在會議桌上談。

延伸閱讀:什麼是 OKR?跟 KPI 差在哪?一次讀懂 Google、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

我們先關注實務上,跨部門是怎麼互相支援的?

協作:一群人為支持另一個群體或個人的目標而工作

比如人事部門為了支持業務部門達成目標,招募 3 個業務人員。前者提供了協助,但對後者最終能否達成業績目標,並不負責。

或是

合作:一群人一起工作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比如為達成業績目標,業務部門要求行銷部門提供潛在客戶名單。這2個部門共同對業績目標負責,雙方一起討論目標的內容與執行事項,最終共同承擔目標的結果。

這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你是否為「目標的所有權人」(Owner)之一,以及你是否對目標的結果負責,而這個目標結果與你的年度績效報告有關。換言之,你是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工作?還是與他人(部門)一起努力實現你們共同的目標?

許多跨部門合作不順暢的關鍵原因,在於目標過程的執行者不是目標的所有權人。若合作雙方都是目標所有權人,都必須對結果負責,那彼此將認為相關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對工作的品質會自我要求,不僅要做,還要做到好。大家對目標具有承諾感,願意全力貢獻,因為結果攸關自己的名聲與績效利益。

不同部門間如何找到共同的目標?

從組織角度,聽起來合作比協作更有凝聚力,對績效提升更有保障。但實務執行上容易嗎? 我們從以下角度分析:

1. 合作需要雙方具有職能或目標上的「共同點」

許多人表示現行組織結構與部門功能設計,讓跨部門的雙方很難找到共同點。真是如此嗎?組織是為了發揮最大績效,而企業普遍最有感的績效展現是營收增加、成本減少、提升獲利。除了第一線的業務行銷部門擔負營收責任外,許多後勤行政部門的功能實質上不僅支持增加營收,還降低成本。

拿前述人事部門招募 3 個業務人員為例,這個舉措是為了提高營收,所以人事部門是可以貢獻公司營收的。這也說明了業務部門和人事部門的目標是有共同點的。

找出共同點不難,前提是要凝聚部門之間對共同使命的認知。這必須由組織高層加強傳達,也可以要求各部門的目標朝著對企業獲利做出貢獻的方向努力。

2. 有了共同點,接下來要研擬雙方的共同目標

這點在成熟的OKR組織是不強制的,因成熟的OKR組織高層很少強制A部門必須配合B部門制定共同目標,而是由各個部門自行決定。

要如何發掘彼此有潛在的共同目標?OKR組織是利用內部公開系統訊息,或是跨部門的交流中,發現彼此的計畫與目標是否有交集。然而真正促成共同目標的動力是達成後雙方能否「互蒙其利,各取所需」。

延伸閱讀:明明導入OKR,為何卻像KPI?組織、部門目標的關聯,不是「拆解」而是「連結」

共同目標的制定有 2 種模式:

(一) 「直接性」共同目標: 比如許多人認為行銷部門的職能適合和業務部門共同擁有營收目標,於是雙方各自的部門目標都出現營收數字。

(二) 「間接性」共同目標: 比如有人基於部門功能屬性的原因,認為人事部門的目標不適合與營收掛鉤,於是目標訂成:依「據業務部門需求,招聘3位業務人員,人選 經由業務主管同意,並於今年X月X日前到任。」

3. 「直接性」和「間接性」 共同目標,導致的行為和影響之差異

我們以人事部門為業務部門招募人員為例:

(一)直接性: 目標有營收指標,人事部門關注的不僅是幫業務部門找到人,更會進一步地積極確認,招募的人選要能打仗拿業績的。因為這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攸關自己的目標是否能達成。同時,他們會全程關注業績是否達成,適時提供支援。

(二)間接性: 目標沒有營收指標,人事部門找到業務部門同意的人選後,即達成目標。至於人選最終能否符合公司期望達成業績,一般而言與人事部門的績效無關。

「直接性」和「間接性」 共同目標的選擇,見仁見智。目前有愈來愈多後勤行政部門,選擇直接性共同目標,將業績放入目標內容。為什麼這麼做?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經營管理」的意義,經營是主軸焦點,管理是支援經營的。一切的管理措施,都是為了經營績效。就這個認知基礎上,也不難看出為何後勤行政部門的目標與業績(或獲利)有直接的關聯性。

不論是一群人為支持另一個群體或個人的目標而工作,或是一群人一起工作以支持共同的目標,也不論我們稱它們為協作還是合作,這兩種實現跨部門合作的模式彼此並不矛盾,可以並存,同時發生。至於如何選擇,則取決於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企業高層想打造什麼樣的組織文化和氛圍。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