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初,某大賣場發生獨家聯名信用卡刷不過的意外,因為人潮眾多、又只能使用單一種類信用卡,結帳區癱瘓的訊息與畫面流出迅速流出,成為新聞熱點。
事件在網路上延燒三天,該發卡銀行公布了補償方案,總算稍稍平息爭議,但發卡銀行近期又有ATM當機的前例,連續發生意外的情況,已經被網路上的鄉民記在心裡,在相關新聞、品牌公告等處留言,引發熱議。
沒想到又冒出大賣場聯名卡將更換發卡銀行一說,新聞再度在社群炸鍋,抱怨、哀嚎聲此起彼落,民眾關心自己原本的卡片權益,不免帶出之前發卡銀行信用卡刷不過的事件,品牌再度掃到颱風尾。
微妙的是,賣場、新發卡銀行、原發卡銀行保持緘默的默契,對這個經營權利轉換的過程低調到不行,面對新聞媒體提問,初期的回應和表達平淡到幾乎難以記得究竟說了些什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家銀行前段時間要整合旗下金融 App,將某些服務整併到最大的 App 之中,但溝通的方式是先在網站上公布訊息,隔天才與媒體說明細節,導致先看到品牌訊息的消費者在網路上彼此討論,又是一陣慌亂、擔心、猜測,另外,不少媒體記者也認為錯過品牌第一手消息,記者會上一陣細瑣的碎念也是難免。
金融業者和外界說明之前,需先知會金管會
這不免讓人疑惑,這麼大的銀行,為何在和消費者高度相關的商業舉措上遮遮掩掩、缺乏溝通?以我過去服務金融業者的經驗來看,這其實是縝密計算過的結果。雖然成效的確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絕不是外人看起來、銀行不想面對的感覺。
首先來說明一下賣場刷卡當機事件。發生事情的當下,賣場急、消費者怒,銀行本身更是揪心一萬倍,換做是其他銀行也都一樣。整間銀行除了要找出問題核心點之外,也一定在思考及討論如何面對媒體與消費者,要給出一個交代。
但外界有所不知的是,銀行不是自己決定要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上頭還有主管機關金管會。無論銀行打算如何面對社會大眾,在此之前第一個要說明的對象就是金管會,沒有金管會的點頭同意,銀行所有想說的話都只能放在心裡。即便金管會同意,也必須按照金管會的意思來表達。
而在賣場獨家發卡權利轉換的事,只要三方確認下好離手的時機,其實也無須對外人多說什麼。買賣生意不成仁義在,誰知道風水何時會輪流轉?就算三方都沒有多做回應,媒體及網路上的解讀多如過江之鯽,多方見解使人眼花撩亂。
不過,賣場面對人數眾多的利益關係人(持卡人)抱怨,也老神在在、不動如山,讓人見識到一個品牌的「自信」可以有多麼強大。我相信,那也是賣場精心計算過的結果。
重大服務變更,先公告還是先告知媒體?也是兩難
最後,當公司要整合 App 服務,該直面消費者,或是先跟媒體溝通?這其實是個兩難的決定。從消費者的視野來看,許多人嚷嚷著大家愈來愈不需要媒體,但從訊息傳播的路徑以及可信任度來說,每當重大事件發生,身為第四權的媒體仍然有其不可被取代的權威性及信賴度,僅憑網路上公布的訊息,容易讓人感到恐慌及不確定性。
你可能會想,都是在自家官網上說話了,還不夠可信嗎?但有多少人會到你的官網上看訊息,並確認其正確性呢?當大眾的恐慌被撩起後就野火燎原,很難收場。
我常常會跟同事及學生說,要看到新聞事件背後的問題深處,才能真正瞭解問題在哪裡、讀懂這些新聞。金融業因為行業的特殊性,的確很多時候有其不能說、不想說的地方,但訊息傳播是一個細緻的活,高階經理人做出決定前,務必要從大眾的角度思考,理解一般大眾的思維,才會做出相對較佳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