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時間,某位網紅幫大賣場代言引起爭議,該網紅在他自己的社群中,用千字文說明他的本意;去年疫情正熾期間,某位電商大老被揪出打特權疫苗,該大老選擇在媒體投書千字文解釋來龍去脈。一位頗負盛名的電影導演被指出有抄襲之嫌,用了千字文表達他「最痛恨抄襲」;而曾經在媒體與社群上轟然一時的超跑自強隧道重大死亡車禍,當事人父母也選擇千字文道歉,並強調自己兒子會「負起全責」。
為什麼這些人在發生事情之後,都會用千字文來說明解釋或是道歉呢?千字文真的是說明解釋道歉的好方法嗎?
從live直播的真人實境秀開始思考人性
或許從一開始,我們就應該思考,當個人或企業遭人指控後,在媒體與社群推波助瀾下鬧得沸沸揚揚,吃瓜群眾是怎麼看待的?
我老實但有點殘忍地跟各位說,大家在看的是一齣live直播的真人實境秀,期待這件事背後的高潮迭起,以及刷新三觀的重大爆點。每一個出面說話的人,是否會爆出不驚人死不休的猛料,是不是又可以從那些歷史塵埃當中,找出過去從沒人發現過的蛛絲馬跡。
真相,才不是大家在意的事。 那麼回過頭來思考,當整個事件炎上,當事人或企業為何仍拚命發聲明稿,甚至撰寫長達千字的文章自清?無非是自覺委屈,急迫想要對外澄清,表態自己所作所為並非如外人所想像。
又是一個人性的弱點
瀏覽這些上千字的聲明稿,你會發現有一個共通的格式。
起手式:
針對目前發生的事情表達震驚、惶恐,或是不解;有些人甚至會先道歉,對於造成各界的紛擾及浪費社會資源致上歉意。進入主戲:
從自己的角度詳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每個細節都盡可能地掏心掏肺寫出來,就怕有哪個環節遺漏。結尾:
有些人會寫虛心接受各方指教,或者是希望紛爭到此為止。當然,也有人會說願意配合檢警法院的調查,期待有一天真相水落石出。
這千字文不出則已,一出之後簡直就是逼著大家不得不把目光再次放回當事人身上。拆解這千字文的格式,你會發現其實頭尾兩個部分都只是煙幕彈,重點就是中間這一大串的「詳細交代」。
從公關人的角度看,媒體就算再怎麼想詳盡報導這則新聞,畢竟版面還是有限,但真正要命的是當這篇千字文在社群引發瘋傳,接受各路神人的拆解分析時,才是當事人悲劇的開始。
聲明稿的目的到底為何?
任何人或企業發生危機時,不外乎會發生以下幾個過程。
事件爆發。
媒體/社群報導轉載,媒體採訪相關人士,社群上各種聲音此起彼落。
當事人/企業第一時間主動或被動回應媒體的詢問,或在社群平台上發出聲明。
當事人/企業釐清事件及評估相關利益關係人影響,並決定應對方式。
事件繼續發展,期待真相大白(如果有真相的話)。
事件告一段落,當事人/企業提出說明,承擔該負的責任,事件告一段落。但當然也有事件永遠不會落幕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進行節奏中,第 3 階段提出聲明稿的意義,其實是要平緩第 2 階段紛至沓來的各種雜訊,讓事件在當事人給予一個公開的說明之後,平息不同的聲音。因此,這個階段所需要的聲明,只要簡短地提及以下幾個重點。
當事人/企業已經知道這件事情的發生。
對於引起各方的困擾表達遺憾或致上歉意。
會盡快釐清相關事件的過程。
如果有最新進度,會再跟大家說明。
因為當危機發生時,即使知道媒體或社群仍然會不斷的追根究柢,仍然要盡可能冷卻所有的報導。一份言簡意賅且有誠意的聲明,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可是如果當事人/企業自動向外界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所言為真那也就罷了,或許有人會被這篇長文打動;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這千字文中潛藏許多值得被深入挖掘的「亮點」,不說還好,一說之後讓許多鍵盤柯南逮到更多機會,搞到後來當事人/企業被自己的千言萬語困住、下不了台,最後造成人格破產、信用崩盤,事件變得更難收拾,何苦來哉。
當然,如果事情發展到第6階段時,的確有必要做個清楚完整的說明,有氣魄的承擔各方指教。但,那是最後一個階段。
好的聲明稿必須…
危機事件發生時需要的聲明稿是誠懇且誠實說明事件,長度恰如其分,讓媒體與社群,都相信當事人/企業是真心想處理眼前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硬掰亂抝只求脫身的作文。切記,在事件真相尚未釐清時「多說多錯」。
如前所述,吃瓜民眾都把名人/企業發生的危機當成live真人實境秀,想從這樣的危機中能夠重新站起,考驗的就是當事人/企業多有誠意面對這一切。而誠意不在文字的長短,而是每字每句都精準到位的誠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