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主管培訓人才常犯的迷思!掌握 70/20/10 法則,員工學得更有效、成長更快

周明緯
2022-11-16
CAREhER 創辦人 周明緯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新世代的人才有強烈主動學習的動機。企業的培訓也應是發掘並啟發每個人內在的影響力,找到自己對於人生、對於職涯的 purpose(使命),在學習這條路上的主角從來就是自己,講者只是引領你思考的催化者。

星展銀行(台灣)人力資源學習與發展部資深副總裁程鈺玲和我分享,她從營運、業務到 HR,最終找到自己的志向 —— 幫助他人在人生和職涯得到協助及資源。她進修取得教練執照,為公司培育高潛力主管,指導主管如何培養團隊的心理安全感,養成與下屬溝通的習慣。

延伸閱讀:董事長親自帶隊、一套「四層培訓」打造強才!力山工業:學習綁定 KPI 才真正有效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培育人才的組織部門多在 L&D 之下。L&D 是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的縮寫,是因為比起 training(訓練), learning(學習)是一個更主動、自願的行為。程鈺玲早在 10 年前就以桌遊互動取代傳統的講課方式,將人才培訓的主軸放在啟發和學習,講師不再是中心,而是引導學員進行思考,建立解決問題能力的角色。

面對即將入職場的 Z 世代,以及人才大戰,願意投資更客製化、更有互動跟引導性的學習課程,能給人才更多的歸屬感,並能有效提高人才留任率。L&D 應該以參與者的「學習體驗」為中心,設計更多培訓資源。可以參考 70/20/10 的有效學習模板,也就是 70% 做中學,20% 互相學,只有 10% 是所謂的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

人才投資困難的地方在於,行為的改變不是立即的,因此很難在當下知道學習是否有效,也很難衡量人的進步。

延伸閱讀:教育訓練不是「有做就好」!怎麼反應在績效上?要如何規劃?

組織的領導者也應該認知,培訓不會「立即見效」,更多是彼此期望值的溝通,甚至有可能是組織制度的調整,比方績效制度的設計、評估人才的方式等,能否包含除了能力外,對於團隊的貢獻等較為隱性的因素。

舉例來說,想衡量業務課程是否有效,自然會想採用績效等數字,例如上完課之後業務能力是否成長,訂單數是否成長,但是這樣可能會忽略輔助團隊等,沒有反映在數字上的能力;可考慮 360 評估反饋(360 feedback)從一起工作的同仁、主管反饋中,了解人才的進步幅度。近年 ESG 指標之一,員工幸福度,也可以用來評估學習成效。

最後,程鈺玲提醒,中小企業沒有跨國企業那麼豐沛的資源做課程培訓。遇到問題的時候,不一定需要馬上導入工具或軟體,因為導入費用較高,對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來說較不划算。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