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Wikimedia

犯了兩個錯,團隊有再強的人才也沒用!李鴻章、伊藤博文給領導者的警醒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李鴻章為清末慈禧掌政時代重臣,洋務運動的推動者,但較著重在戰術層次的洋務發展,對於戰略層次的政治制度變革卻無著墨,使得清朝國力仍舊衰弱,無法與列強對抗,在清法戰爭、清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下戰敗,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清法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明治維新時代政治家伊藤博文,當時日本政府根據他的建議廢除了太政官制,實行君主立憲內閣制,他也出任了首屆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當時縱橫日本政壇,4 度成為總理大臣,也 4 度擔任樞密院議長,對日本國家發展貢獻甚大。

延伸閱讀:把心放在當下,才能成就大事!李鴻章給現代工作者的啟示

梁啟超在其著作《李鴻章傳》中認為,李鴻章才能學識並不輸給對手伊藤博文,但李鴻章輔佐的清廷卻敗給了伊藤博文掌政的明治政府。為何能力學識相似的人才,有些成為愚忠於主人、鞠躬盡瘁的家臣,有些則成為開拓新局、為國為民的大臣?

以下筆者從領導角色、制度框架及個人理念等方面來分享「大臣與家臣」的策略思維。

領導人若私心為自利,易驅使下屬成為棋子

領導人如何重用有才能學識的下屬,是其成為家臣或大臣的重要因素。若是領導人大權在握,但卻汲汲於自身利益,不顧國家的整體發展,則自然會驅使其屬下用心為己成為家臣,例如李鴻章盡心輔佐慈禧太后,當時國家發展落後,外敵頻繁入侵,面臨存亡危機。但慈禧太后頑固守舊,奢侈鋪張,對危及其統治權力之政治改革予以扼殺拖延,其家天下思維嚴重阻礙了國家進步,也使清王朝陷入苟延殘喘的困境。她死後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清朝隨即滅亡。

相對地,若是領導人謀求國家利益,願與下屬齊心為國家富強發展盡心盡力,則自然會讓下屬有發揮空間,成為公忠體國之大臣,例如伊藤博文面對的君主是明治天皇,戊辰戰爭時新政府擊敗幕府,幕府將政權交還給天皇「大政奉還」,明治天皇在伊藤博文等大臣輔佐之下,啟動了明治維新,促使日本從孤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工業化的世界強國。

延伸閱讀:好主管必須機巧如狐,勇猛如獅!劉邦與穆罕默德的故事

人治專權與封建思維,使屬下成為愚忠僕人

國家的制度框架會影響官員的工作態度與做法。大部分人們都習慣在既有的制度規範下思考可以做哪些事情。例如李鴻章在清朝專制封建的人治腐敗制度下,只能聽命於主子,勉力推動洋務運動。表面上,硬體建設進步不少,但實際上軟體內容及人才培育上仍落後許多。相對地,伊藤博文身處國家制度變革時期,君主立憲體制形成,能人志士們皆可在法治平等的進步制度下,發揮所長報效國家。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除了加強發展硬體建設,也在軟體內容及人才培養上著力甚深,因此人才輩出且公民素質提升,國家實力顯著增強,陸續廢除諸多不平等條約,快速進入列強之林。

最後,個人理念也影響一個人成為家臣或大臣。李鴻章接受舊式封建教育,在他的思維裡,忠於君主更重於國家人民,任憑國家制度腐朽不堪,也只能盡力服侍君主。相較之下,孫逸仙接受新式科學教育,提倡天下為公,鼓吹共和革命推翻帝制以救國家。伊藤博文年輕時,受長州藩派遣前往英國留學,親眼見到西方文明與制度發展,回到日本後有機會一展抱負,推動明治維新,除了引進西方的新科技,還借鏡了憲政體制,改變了日本的政治制度。

由上述可知,在人生職涯奮鬥的過程中,優秀人才會受領導角色、制度框架及個人理念之影響而發展成為家臣或大臣。若因忠於追求自我利益的領導人或受既有制度框架的制約,就易成為李鴻章般執行力佳但愚忠於君主的家臣;相對地,若能掌握動盪變革時機,則有機會能像伊藤博文般,最後成為改變既有體制,戮力而為開創新局之大臣。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