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社群上最熱的話題是某 KOL 將自己的諮商經驗整理成一堂收費的「諮商筆記」課程,各路人馬站出來表示可能涉及醫療行為等相關疑慮。眼看輿論力道愈來愈強,開課單位已經委婉發出聲明「課程內容本身不涉及心理治療」,但關於諮商專業是否可由經驗替代,仍備受外界質疑。
KOL眾多的年代,學習者要學會張大眼睛
現在各式各樣KOL會從自身經驗提出觀點,即便論點再難以想像,人們還是會半信半疑的認為或許有其中可能性。君不見社群上有多少人在教致富之道?這些分享者的確用了他獨門的方式賺到錢(無論是多或少),還願意對外分享,雖然照章學習的人會因為一萬個微小、不確定的原因而失敗,也始終無法挑戰提出觀點的人,因為分享者就是成功了(就成功過這麼一次)。只能說當代學習者必須睜大眼睛、豎直耳朵,仔細分辨各路教學到底值不值得效法。
好為人師的KOL,小心踩了「專業」的紅線
從這些案例,我都看到一條絕不能踰越的專業紅線。只是讀了很多書再加上自己的肉身實驗,就大力宣揚某個健康飲食法、理財法值得複製;曾親自參與上百個小時的諮詢,就對外宣稱可以成為被諮詢的一方,並開班授課,都可能引發經驗替代專業的質疑。當專家紛紛現身,提出理論、科學實證、法條規範,都會讓分享者的觀點遭受輿論挑戰。在這個人人都想紅的年代,「好為人師」是每個人想要進一步獲得尊重的必經途徑,如果你也期待可以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建立形象,以下兩點請務必謹記在心。
第一, 請務必記得這些觀點與看法,是否禁得起他人善意或惡意的拆解 ,假設這些觀點一旦被放大解釋就破綻百出,建議你還是別大放厥詞了。前一段時間在登山界鬧得沸沸揚揚的 KOL 被質疑登山紀錄的真實性,到今天仍迴避眾人專業的挑戰,連國外專業登山評論者都提出懷疑,只是讓自己的名聲變得更加不堪。
第二, 不要在專業上自知理虧時,愚勇地對幹全世界 。或許台灣人很健忘,或許台灣人很包容,可是一旦在專業上失守,你就會丟掉信任分數,想再重新獲得大家的信任並不容易,尤其是哪一天再次被質疑時,過去的陰影會如同鬼魅一般糾纏著你,揮之不去。
我無法判斷這件事最後會如何收尾,但肯定的是,當事者將受到外界更嚴格的放大檢視,就算這個課開得成,後續仍然有可能衍伸各式各樣的負面新聞。因為,她就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為了這一點點錢而跟未來的自己過不去,值得嗎?但,或許這也只有當事人才能做出最後的判斷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