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面試公司幹部時,每次都談 2 、 3 個鐘頭,可能會談到 4 次,花了 10 個小時以上。但進來公司以後半年,我卻很少會找他們談話。曾有位幹部問我,「當初面試的時候您跟我談那麼多,我以為進公司以後,一定會常常被問東問西。但您卻幾乎都沒有找過我,為什麼呢?」
我回答,「面試時已經花了許多時間,深入了解你才會晉用。你也是聽了我的分析,認為選擇我們,對於你的生涯發展有幫助才加入的,不是嗎?」
他同意我的看法,於是我繼續解釋:「進入用人單位之後,應該由該單位主管跟你對談、安排工作,那是用人主管的職權。除非發現特殊狀況,否則我不必也不宜插手太多。我找對了人,放對了地方,就可以授權並信任用人單位,不再花時間管你日常如何工作了。」
花時間選才,是主管CP值最高的工作
最高階主管要多花時間面試,確認應徵者的本質與能力,晉用後才能省下許多日常調整的功夫,即使未來沒有經常一對一面談,部屬也能把工作做好。這些時間花得很值得。
另外,屬下進入用人單位之後,最高階主管就開放手交由用人主管負責,不宜事事插手。如果仍由我跟他說明工作細節、一天到晚長談,就會造成體制的混亂,公司的管理層次不明。
別只是埋首庶務!花 3 小時面試,幫你省了 3 年
選對人,能幫主管解決事務問題,因此重視人才,遠比忙於眼前工作庶務更重要。
如果面談發現應徵者本質不佳,就快速決定、不浪費彼此時間。遇到潛力人才,我建議你花 3 小時、甚至好幾次 3 小時深入了解。因為他未來可能受到重用、成為公司的棟樑之材,不妨在此時就讓他充分認識公司的發展潛力,你也從中確認人選的能耐,更有機會把他放對位置,適才適所。據我估計,留得住人、發揮所長,能為高階主管加速推動工作,省下約 3 年時間,非常划算。而且如果高階主管花足夠的時間深談,無論這個人應徵哪個部門,未來公司有其他職位出缺,或是特殊任務需求,都能馬上調兵遣將,對你非常有利。
但如果主管面試時像「沾醬油」,換個名片就離開、一切交給人資去談,可能用錯了人、導致公司受到損害,或是不夠了解對方,把「對的人」擺在錯的位置,導致工作做不好、火速離職,主管反而要花更多時間收尾。
應徵者也在面試你!高高在上的態度,不利於爭取好手
在面試時,老闆不要以為自己是雇主就比較偉大,其實應徵者也在面試你,雙方是對等的。如果沒有正確的心態,擺出雇主高高在上的架子,面試時間一改再改、不願與應徵者協商配合,或是無視應徵者的工作需求,都不利於爭取人才。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1. 高階出馬,用誠意及願景感動應徵者
最高階主管出馬選才,可以展現最高的誠意,打動應徵者。我經常聽到應徵者選擇加入公司的理由,是因為董事長或總經理親自面試,陪他一起用餐,讓他感覺到這家公司的尊重和誠意,成為薪資與福利之外,企業搶才勝出的因素。
此外,主動分享公司願景也是打動應徵者的一個方式。即使在應徵者的選擇之中,你的公司無法提供最優渥的薪資,依然能透過願景與使命贏得認同,吸引他加入。
2. 職涯發展也是説服應徵者的好誘因
工作性質與薪資福利,只是求才的誘因之一。往往相近職務的薪資差異不大,如果只差5%到10%,高階主管面談時,不妨拋出職涯發展、成就感、學習環境等因素,可能成為應徵者決定應聘的關鍵因素。
畢竟人人都關心自己的職涯發展,像是工作有沒有成就感、有無機會獨當一面、有沒有升遷機會等等。公司可否根據這些發展需求,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協助應徵者成長?老闆或主管的領導能力如何?是否值得跟隨、可以近身學習?這些都是説服應徵者的好誘因。
記住,起薪並非重點,只要職涯發展的規畫夠有吸引力,應徵者有機會「三級跳」,最後取得比外界更好的薪資福利,他就可能願意投效。
3. 漏斗式提問:開放提問再追細節,避免選到錯的人
要達到最佳面談效果,不是單純提問就可以辦到,只問封閉式問題,應徵者很容易實問虛答、避重就輕。我的建議是使用漏斗技巧,從「開放式問題」開始,再從應徵者回答的內容追問各項細節,進而看出他的本質、能力,及對於某個職缺是否適任。
舉例來說,可問應徵者,他在過去公司做過最驕傲的一件事,當時他是如何做的?把握「情況、行動、結果」 3 段問法,逐步問清楚,要求對方舉例說明。問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採取什麼樣的行、得到什麼樣的成果?當時的情緒或感想如何?仔細聆聽應徵者是否有條理地描述細節,就知道是否說出真正的經歷。
主管也要留意聆聽弦外之音,或應徵者在回答時,不經意說出的價值判斷。你經常可以從這些地方,發掘出應徵者的本質,察覺他與團隊的合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