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 ChatGPT 爆紅,讓 AI 成為 2023 年熱門議題的候選人,可能因此破壞哪些工作和產業,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根據 ChatGPT 自己的說明,他是由 OpenAI 公司發明的自然語言生成模型,透過學習大量的文本,可以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流暢地進行對話,也可以為使用者生成各種訊息,屬於生成式(generative) AI 的一種,比如產出文章、翻譯、摘要、撰寫程式碼、解釋事情等。
思考是否導入 AI 的關鍵:對現有工作有什麼幫助?
不過,ChatGPT 終究是一種技術,對領導者來說,更重要的問題並非要不要採用 ChatGPT,而是他如何為企業和客戶創造新價值。BCG 智庫為此整理出 3 個建議:
1.別盲目跟著投資!回到行業需求來評估
如 ChatGPT 一樣的生成式 AI 已經有大量應用案例,像是幫忙企業在社群媒體產出文章、圖片、影片,也可以協助公司打造客服機器人,但管理者可不能看到新科技覺得不錯就急著導入,得先回頭思考在你的產業中,這些案例「對現有工作有什麼幫助?」
部門層級主管不妨聚焦思考 AI 如何協助團隊實踐平常任務,例如從人眼判別表格錯誤改為 AI 抓錯,只需評估花預算買工具,對比可降低工時和錯誤量是否划算即可。
高階主管則要更有想像力,在蒐集技術的應用案例後,進一步思考如何跟公司價值創造的流程相結合,像是公司客服流程可以運用 ChatGPT 哪些能力,協助回覆客戶問題?這可能改變整個客服運作的邏輯,進一步創造出「更快、更好解決客戶問題」的能力。
2.導入新技術後,要緊密監測客戶回饋
以上述客服流程為例,即便 ChatGPT 已經被訓練出流暢的對話能力,也很難保證客戶和 AI 對話會更滿意,還是覺得更麻煩。因此產品和開發單位要更密切關注客戶反饋,透過使用數據捕捉他們未說出口的需求,仔細評估每個顧客接觸點是否產生摩擦。
3.小心 AI 產生偏見、洩露隱私和資安風險
AI 是導入一個演算法的黑盒子,他的發言會受到對話者影響,可能產生某些偏見,或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經意洩露部分客戶和公司隱私;如果要求 AI 協助整理和撰寫程式資料,也可能暴露系統漏洞,讓駭客有機可乘,提高資安風險。公司必須有監測和管控的能力,盯著 AI 和客戶、供應商、員工等利害關係人互動的過程,一發現有問題就要介入調整。
鍛鍊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文化,打造長期競爭優勢
在商業決策融入科技技術並不容易,一做出來,對手也可能立即模仿,想藉此創造競爭優勢,關鍵依然不在技術。就我的觀察,大多數公司尚未建立以技術解決商業問題的習慣,主因是高階主管認為技術離自身太過遙遠、拒絕了解新知,或是就算了解技術,也缺乏一套管理流程,結合公司發展現狀來討論科技應用的方式,只能等著客戶、對手、供應商先行採用,才來思考該如何應對。
科技會不斷改變,只有組織養成「用科技解決商業問題」的文化,才能保證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團隊都能跑在前面,競爭對手只能模仿特定應用案例,卻學不走背後的文化轉型和商業模式變革。
想做到這點,企業高層必須確保新科技出現時,有內部討論的機制,讓技術有機會融入經營決策之中。首先,執行長看見不懂的技術,可以適時邀約外部專家來演講,或是鼓勵內部科技早期採用者,分享日常相關的應用案例,讓新資訊不斷流入團隊。
再來,看公司制定策略的需求,以年、季或是月的頻率,滾動式討論和評估新技術對於營運模式的衝擊。這絕對需要專設一個議程,拉高到整體公司策略層級,才容易提出有價值的改變,不能期待部門各自發動。營造討論機制、鍛鍊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文化,就有機會建構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口述:徐瑞廷|整理:韋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