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妳提就可以,我提就不行?」
「為什麼你們溝通就那麼順?我講老半天都沒用?他們像聽不懂人話一樣?」
「我要約妳一起,因為妳 5 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我講很久都沒用。」
其實溝通的關鍵能力不在溝通技巧、口才這些事情上,而在其他更重要的關鍵:必須得到對方的信任,讓雙方在彼此合作後能快速看到成果!
以下是我在一個內部協作專案的溝通實務經驗和建議,如果你也有溝通不順暢的問題,可以從這些地方先建立信任。
1. 說再多都沒用,有問題,先做了再說
我很不喜歡花時間開會,覺得那很浪費時間,通常我會在前一天、前一晚拿數據、資料,自己看完,心裡有幾個疑問、線索、可行的方案都事先自己想過之後,隔天開會討論比較能直接切入主題,討論對策並決定執行方案與分工。
「目前看起來營收數字差了一點,毛利差比較多,你有什麼想法或可行方案嗎?」某一次會議開頭,我問了對方。
「我們團隊有整理了數字,因為有這幾個活動即將展開,妳看一下,應該是可以做到,但毛利方面可能差很多。」對方很有效率的回答,看起來事前也花了很多時間準備。
此時我會相信對方的判斷,並且聚焦在毛利討論上,絕對不會去問對方:你確定數字真的可以如你說的做到?真的就只差毛利?你是怎麼算的?算一次我看看?
因為雙方的溝通與合作關係要建立在信任上,這是需要很長期的默契培養,但可能一句質疑就可以全毀,那麼這次的協作即便成功,也還是不會對彼此未來的信任與溝通加分,管理幅度愈大、協作單位愈多的任務角色,若有愈多合作單位跟我們有默契,事情的進展就可以愈順暢,事半功倍才會在未來發生。
在這個會議上,我直接提出十分具體且立即可行的方案:
「那很好!業績沒問題的話,看來問題少了一大半(展現信任對方的判斷)。那毛利部分,我有幾個想法,你聽看看覺得如何?(尊重對方也有表達反對意見的權利)
第一,我們找業績最高的3家供應商商談短期的行銷資源挹注,同時請他們把給我們的成本優化,這樣有行銷資源可以用,同時又有毛利空間?這塊可以試算一下如果優化xxx元,預估訂單可以增加多少毛利?如果行銷資源增加曝光,會有多少訂單? 再來就是我這邊可以去找XXX合作行銷案,剛好對方有一個案子,我們去提看看,這些錢也可以回補你的毛利,這兩個部分加起來應該就超過了,我們可以先做這幾件事就好。」
簡單明瞭又具有可行性,聽起來很有邏輯的建議,會讓對方覺得你簡直是神隊友,天使來著,而且執行方案少又聚焦,也不會跟他討論很久、或是執行任務的列表跟山一樣高,對方根本做不完。再者,這個合作案的建議是我也要付出一部分,對方也有付出,是一起完成的,代表我不是來跟你下指導棋的,我是來一起幫忙的,對方也會覺得心裡比較舒服。
2. 密集追蹤成效
為了確保這次的溝通有效果,要立即安排一周後看雙方的進度與成效,最好是一周後馬上能看到今天的討論結果與方案是否真實可行,也看到毛利有提升,如此一來彼此就真的會成為好戰友,當一起努力過,有好成果的經驗愈來愈多了,溝通也會愈來愈順,未來甚至你都不用提類似的建議,對方就知道你應該會想怎麼做了。
3. 減少開會
當進度已經步上正軌,我會取消例行檢討進度的會議,因為例行要開的會很多、要管理的項目很多,我就會減少已經在軌道上的任務的追蹤頻次,把時間花在有狀況的其他任務上。
「看來已經上軌道,這季應該沒問題了,我們的周會取消,下一季再看情況,如果又跟不上,我們再恢復周會吧?」我提出建議。
此時就看對方的想法,有時候對方還是希望可以一個月或是雙周再開一次會議檢查進度,可能比較安心,或是可以問我其他問題,那我會答應,然後把會議時間縮短,因為有效率的開會是一種習慣,必須建立起來,未來大家的溝通才會持續有效率,習慣於聊天或是沒有效率的會議不只浪費彼此時間,也會讓這樣的習慣影響更多身邊的人,我會盡可能避免。
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好好執行以上 3 件事,溝通的問題就不再困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