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 CEO 敢說,找對人才不重要。儘管經濟放緩、出現裁員潮,但失業率仍然很低,表示想要從中贏得頂尖人才並不容易,一旦缺乏合適的人選,就會阻礙公司開拓業務,尤其是高需求人才競爭更是激烈,領導者必須把人才議題放在首位。
BCG 和全球招聘網站 The Network 合作展開全球調查,蒐集超過 9 萬名求職者意見,列出 7 件雇主該知道的事,沒有及早調整思維,就很難在人才戰爭中勝出。
夢幻工作≠高薪!求職體驗、生活品質更重要
1.職缺和條件動人,招聘流程就不重要?
超過 5 成受訪者表示,一旦招聘流程中出現負面體驗,像是和人資互動有摩擦、過度冗長等,他們會選擇婉拒。
2.人們會為了職涯發展犧牲生活?
求職者心中理想職涯的第一名是工作生活平衡,甚至比加入好公司、晉升成主管、參與重要專案的排序更前面。人們希望保留時間給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興趣,工作僅是生存的一種手段,如果你的公司期待員工犧牲生活和健康來換取高額報酬,更多人會選擇乾脆換個工作。
3.相較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更多人想做零工、專案型工作?
雖然人們期待在工作中擁有更高的彈性,零工經濟也吵得震天價響,但大部分的人還是想找個一周上 5 天班的正職工作,僅有一成求職者接受零工或專案型工作。
4.薪資條件愈好,愈能吸引人才加入?
求職者希望雇主把薪水攤開來談,僅是為了避開一份明顯不匹配的報酬。比如,同樣的職缺,競業都開年薪 100 萬,雇主就別因為任何理由(公司協助學習成長、還在發展階段等等)僅開出年薪 70 萬的條件。但也不是薪水和福利開得愈好的公司,就愈吸引人。當求職者招聘體驗不佳,即便年薪多 10 萬,他還是會婉拒。
AI 選才、email 錄取信,欠缺求才溫度和誠意
5.在人力資源網站登求才廣告就好?
人才狀態分成 3 階段:不積極找新工作、積極找新工作、實際申請新工作。還沒有很想換工作的人才,也會經由朋友、商業夥伴、獵人頭介紹瀏覽新的機會;想換工作的人則會進一步查詢招募網站、企業官網、社群媒體等求職訊息;最終透過各企業設計的徵才管道投遞履歷。
雇主僅鎖定傳統徵才管道,像是校園招聘、招募網站、在社群刊登求才訊息,就只會招攬到某一階段的人才,難以網羅在其他組織內的潛力人選。為了找到優秀人選,建議雇主要多管齊下。
6.運用 AI 協助招聘展現公司的科技力、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
有些公司在招聘流程導入 AI,比如人臉辨識、協助測驗評估,一面提高招聘效率、一面展現雇主的科技實力。但事實是,即便在科技公司,求職者也不想要跟機器互動,他們更期待在招聘過程裡遇到「將來會一起工作的真人」,一旦被察覺招聘流程裡潛藏大量的演算法、數位方案,反而會引發反感。
7.錄取通知發出之後,等待回應就好了?
雇主被動等待時,可能會被別家企業「截胡」。6 成求職者希望收到錄取通知信(offer letter)後,有機會再談一下薪資和工作條件,像是討論小幅調漲年薪、或是期待一周有一天彈性上班。
雇主可以做什麼展現更多誠意?不妨由該員的未來上司致電表達恭喜,同時詢問對方,是否想再與誰聊一聊、或是邀請他來公司參觀一下環境,他絕對能感受到公司對人才的重視。
談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高階主管的挑戰真大,員工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股東緊逼績效表現,還要求繳出 ESG 的成績,等於要產出業績,還不能鐵血要求。我的親身經驗是,鐵血的時代已然翻篇,領導者不顧人才,績效也出不來,學會動態平衡,是當代高階主管的生存準則。領導者也可以反過來想,相比過去,現在的經營環境具備更多數位科技作為「經營武器」,可以協助提升績效,而省下來的精力,正好可以為了人才課題做準備。(口述:徐瑞廷|整理:韋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