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新聞:台灣多家產險公司防疫保單,慘賠累計上看新台幣 3000 億元;醜聞纏身的瑞士信貸 2022 年慘虧瑞士法郎 73 億(約新台幣 2400 億)。這些經營不佳的鉅額損失,全是股東買單。
回到企業,面對經營不佳,固然大夥兒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總要判個是非對錯?所以,先要有個目標來做基準,簡單來說,未達目標,就是錯。這個目標,不可以是形容詞(如「業績成長」),要的是量化數字(如「業績 1000 萬」或是「較去年成長 10%」)。更犀利一點,這個目標,不可以落在一群人身上成了炒大鍋飯,絕對要落在個人的頭上。當判斷出誰錯,並不是要砍頭謝罪,而是警惕自己要調整後續步伐。
衝營收可能犧牲毛利,必須踩住報價底線
不過,目標常常彼此衝突。以業務為例,收入極大化,毛利額極大化和毛利率極大化,恐怕沒法達到三贏。不論賣產品或是服務,只要是大單,一定會有折扣,如何拿捏,端看業務人員操盤。站在企業獲利的角度,先不考慮故意賤賣或打價格戰,如圖表中的情境 1,賣 10 個,打 7 折的情況,收入 700 元;相較賣 1 個,公司可賺到更高的毛利額 100,就算犧牲毛利率從 40% 降至 14%,也划算。
換到情境 2 的賣服務,愈複雜的大單,成本可能包山包海,如果單賣簡單的小單,沒法達到收入目標,只好加賣複雜的服務,以拉高總收入及總毛利額,站在企業獲利的角度,就算你賣複雜的大單,毛利率從 90% 降到只剩 20%,多賺到的毛利額,不無小補。
我曾遇過出一張嘴的同仁,指責承接毛利率較低的複雜大單,殊不知,如果可以省時省力賣簡單的小單而達標,業務同仁絕不會耗心費勁去賣複雜的大單。
從上得知,如果業務目標只設在量化的收入數,恐怕會不小心做到毛利額很低,甚至是負數,不僅白忙一場,還要倒貼。所以,建議要補上「毛利率不得低於一定的百分比」,來掌控對客戶報價的底線,除非有特殊的目的,譬如用賠錢的這單為餌,來釣未來大商機的肥魚。
與其解釋未達標的「理由」,不如思考改進的方向
再者,業務主管及同仁,都該有其個人目標,哪怕只是數字大小不同罷了。我經常參與未達目標的檢討會議,如果主管抱怨業務人員流失,我就會補上:「帶人要帶心。」如果主管說到獎金激勵不夠,我就會反駁:「獎金永遠都發不夠。」如果同仁怪到客戶縮減預算,我就會做個「抱客戶大腿」的動作。如果同仁歸咎大環境不佳,我就會回應:「以前的環境有好過嗎?」有時大夥兒起鬨壓個「公司品牌太弱」的大帽子,我就會激動地說:「這就是你的天,如果我們的品牌像 Louis Vuitton(LV)一樣知名,那麼,你的業績目標就應該拉高到現在的 10 倍!」
追根究柢,與其用一堆藉口來解釋為什麼目標未達成,還不如抓緊時間去跟客戶搏感情,或是思考後續調整及改進的方向。最近收到一封訊息,發自跳槽的前同事,他感謝我從數字量化的業績目標,帶給他判斷經營是非對錯的思維。謝謝他對我的認同,也回覆他:「希望你繼續鍛鍊,我們一定可以再續同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