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在講授完關於職涯規畫的主題後,一位聽眾的提問讓我印象深刻,他刻意等到其它人都離開後,才過來與我交流。他表示常閱讀我的書與文章,對於日常工作與管理上有許多啟發。然而他已經準備要退休了,更好奇以職涯教練的角度,是否能提供關於退休後的建議?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請問剛剛怎麼沒有在 Q&A 時提出來討論呢?」我好奇地詢問。
「不太好意思啦!年輕人都在談職涯規畫,可是我再過幾年就想退休了,怕浪費其它聽眾的時間。」
他說身邊一些已經退休的朋友,才 70 幾歲,連想當志工都被人認為年紀太大,「可是我們退休後還有這麼多年要過啊?」還有另一個朋友,退休後兩三年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夢想,卻依然感到空虛,「我才想到,退休後沒有確定的目標,即使能吃喝玩樂,也不一定能活得快樂。」
多聊幾句後才發現,他是任職大型組織多年的資深主管,人生上半場的企業升遷階梯看似爬得風光,但背後的辛苦也不是他人能理解的。為了想在人生的下半場有不同風景,他曾試著詢問一些同事的看法,發現大家雖然對退休有點興趣,但談著談著總是被工作的現實拉了回去,於是這個「第二人生」的討論總是不了了之。
長壽時代來臨,別害怕迎接「老後的人生」
人生下半場應該如何準備?對於在職人士來說,的確是個很重要、卻又容易被忽視的議題。
《100 歲的人生戰略》作者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以及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指出,目前 20 歲的世代,將有 5 成機率活過 100 歲;而 40 歲的世代,有 5 成機率活過 95 歲;如果是 60 歲,則會活過 90 歲。但是關於如何因應長壽時代,卻很少被討論。
原因可能是大家談到高齡,就會想到老態龍鍾、醫療成本及各種預想的危機。這樣的老年形象,讓我們即使想活得久,卻也害怕變老,連帶影響規畫第二人生的準備。
我猜想,不少資深的專業人士或許也會有類似這位聽眾的問題,以下是我回答他的百歲生活提案,擁有豐富歷練的你,也可以參考:
一、回顧生命歷程
人生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誠實地面對過往的生命歷程是核心步驟,培養「生命回顧」的習慣,有助於定義你的才華與志向,例如問自己「現在擅長些什麼?」「不想再做些什麼?」「想改掉哪些舊習慣?」「現在什麼對我來說才是重要的?」以這些提問作為行動起點,回顧人生上半場重要的經驗所帶來的影響與啟發,同時反省個人的價值觀與信念,或許能找到新的人生選項。
其它常見的做法還有繪製生命故事本、寫下人生回憶錄與戲劇演出等。有什麼靈感了嗎?現在就可以拿起你的筆記本,練習想到就寫,為構想人生下半場而動筆。
二、探索第二舞台
準備進入下半場的高年級生,雖然工作依然忙碌,但也有更多的能力與資源去追尋想要的生活型態。不妨為自己的專業找到不同定位,探索與人生下半場目標相符的選項。
可以運用本身的專業,試著透過跨界學習來搭建第二舞台,例如成為顧問、講師、YouTuber、部落客、Podcast 主持人,不僅為自己發明新身份,也重新組合個人技能。透過裝備新知識與技能,重新確認自己的長處與偏好,人生下半場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三、發明專屬工作
當第二舞台搭建好之後,退休人士已經跳脫傳統職業生涯的原型,在這個階段,做的通常是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是真心想做的事情,願意為其挪出時間與精力且樂此不疲,相當於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稱的「心流(Flow)」體驗。
「什麼樣的工作型態能令你全心投入?」「什麼樣的工作特質能利他助人?」「什麼樣的工作模式可以發揮正向影響力?」好好發明與定義你的專屬工作吧,這將會是個不再擔心被解雇,沒有時間喊無聊,而且別人也搶不走的生涯階段。
許多人誤認屆齡退休時,這一生也幾乎成定局,其實精采的結局還在等著我們計畫與實踐。希望上述的策略與原則,能幫助跨過中年分水嶺、渴望追夢的專業人士看見機會與找到出路,預見 10 年(或 20 年)後的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