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企業併購的新聞愈來愈多了。這並不奇怪,許多公司為了追求成長、發展新服務,會藉由併購拓展新的能力、跨足新的產業,但每個行業都有其專業,如果順利與有基礎的玩家結合,總比自己從零開始打拚來得好。不過,該怎麼做才會順利?
BCG 花了 20 年追蹤、從超過 90 萬筆交易中,總結出企業併購的成功關鍵,可供台灣領導者參考。
選對時機贏一半,2 標準選對標的
首先,「危機入市」有其道理。根據 BCG 統計,景氣低迷時的併購交易,在 2 年後取得的 TSR(total shareholder return,股東總回報)比景氣蓬勃時的交易來的好。經濟不好的時候,人人固守現金流,這時候財務健全的公司,就值得把握別人不敢花錢的時機,搶到相對低價的好公司,取得更高的併購效益。
選對時機之後,該怎麼選對標的?以長遠來看,整併市場與產品高度重疊的競爭對手,並不能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最成功的交易,通常是選擇鄰近市場或是相近產品的公司,比如雙方都經營亞洲市場,過去你聚焦東北亞,對方聚焦東南亞,或是你做產品,對方做附加服務,合併就有機會拉抬雙方生意。
另外,「大吃小」也比較容易成功,試想併購雙方規模相等的情況下,光是要以哪家公司管理規則為準,就要花大把時間討論,整合的難度自然更高。如果要買大公司,一定要更仔細的估算出價、設計整合流程。
併購經驗豐富的領導者更容易選對標的、避開地雷。經驗不足的領導者可能只在意「有沒有買貴」,卻忽略即使這次交易有賺錢,也可能因為缺乏溝通和整合,損傷股東總回報。比如,投資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買 A 公司、或是認為與其併購不如投資研發,而降低市場評價。
事前評估、盡早整合,較快發揮較大綜效
企業併購的核心,是 2 家公司合併之後要發揮出 1+1>2 的效果,如果綜效不夠大,買家容易因為付出過多的溢價,使得併購宣告失敗。為了更有效的發揮併購效果,BCG 提出 3 點建議:
1.事前精確評估合併效益: 從過去的交易紀錄來看,用現金併購比用股票交換的績效更好。現金會迫使領導者謹守紀律、仔細評估,尤其是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想多一點絕對有其必要。有些公司在評估期太過天真,比如認為合併後採用相同的供應商,理應發揮規模效應、壓低採購價格,卻沒想到對方公司的海外客戶標準極高,本土供應商難以滿足,仍須保留部分海外供應商,為此多付出採購成本,降低合併效益。這些細節都是在交易談判之前,就應該細部估算、多想一步。
2.盡早討論整合計畫: 企業併購從交易協商開始,一路要經過簽署意向書、董事會和股東會決議、主管機關審查、併購簽約日,才能迎來生效日。在此之前,都有可能收購失敗,但不建議領導者等到生效才開始討論整合計畫。雖然關鍵客戶等屬於機密情報,不能輕易透露,但雙方還是可以在不揭露機密的情況下,先坐下來談一談未來市場和供應鏈可以合作之處,確認整合的大方向和步驟,方便交割完成後就進入執行,更快發揮綜效。
3.針對利害關係人制定專屬溝通計畫: 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要分別制定溝通計畫,幫助創造更多價值。以投資人來說,領導者需要交代併購的必要性、好處,並說明打算如何發揮綜效,降低投資人拋售股票的可能性;對員工則要說明雙方未來的關係,制定合作方式和禁忌,促成合作、降低被併購方的員工離職動機;最後是針對上下游廠商的說明,免得被併購方的客戶和供應商人心惶惶,直接中斷合作。
併購是領導者最複雜的工作之一,隨著規模愈大、失敗的風險愈高,遵循以上的建議,做足準備,應該可以加大成功的可能性。(口述|徐瑞廷,整理|韋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