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企業追求減碳,相較於保育森林、少砍樹,為什麼更傾向積極造林、多種樹?

淨零成為全球趨勢,市場上開始出現「碳中和」商品與服務,像是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鼓勵旅客花費數百元購買碳權,以抵銷他們飛行所產生的碳排放;中國石油則建置「碳中和」加油站,藉由購買碳權,抵免自身的碳排放量,實現加油站營運零碳排的目標。

在這些達成「碳中和」舉措中,「自願型碳權」(carbon credit,組織自主投資碳捕捉、造林而取得的減碳額度)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期提供企業採購碳權的原則,給予向碳中和目標努力的企業一些可行方向。

延伸閱讀:國際碳交易正熱!企業如何避免買到無效的碳權?專家建議:參考 8 項準則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在 2023 年針對 478 家購買碳權的企業調查,〈買家會為了碳權品質買單〉(In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Buyers Will Pay for Quality),發現企業購買碳權時,最關注的重點前 3 名:溫室氣體減量的品質(GHG impact quality score)、專案類型(project type)、共同效益(co-benefits)。

溫室氣體減量的品質,指的是碳權專案的認證是否夠嚴謹,這包括碳權是否經由國際公信力組織所認證。

因效果較容易驗證,企業偏好碳捕捉、造林專案

其次,買家還會重視碳權專案的類型(project type)。碳權專案可分成 2 種類型,一是減排(reduction),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像是節能、使用再生能源;二是移除(removal),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包括:碳捕捉、造林。

BCG 在 2022 年〈自願型碳權市場的趨勢〉(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2022 Insights and Trends)提到,目前市場上有近 8 成碳權屬於減排專案,但移除專案的占比會從 2020 年的 20%,成長至 2030 年的 35%。比起「減排」專案,企業更願意負擔較高的價格購買「移除」專案,因為它的效果更容易被驗證、量測。

簡單來說,種一棵樹比不砍伐一棵樹更容易估計減碳效果,由於它有實施前後的差距做比較。相較之下,不砍樹能夠減多少碳排,則是用假設、推算(因為不能把森林砍伐後再做比較),這就有了誇大數據的風險。

0234種自願型碳權模式
經理人

從替全球找淨零解方的角度,積極投資脫碳技術

根據解決方式,還可以分成「工程」或「自然」碳權(參見圖表)。永續企業(完成碳盤查、訂減碳目標)比較不願意選購「工程類減排」專案(如:再生能源),主因是這類型專案不容易被證明「外加性」(減碳措施沒有受到額外的好處)。

此外,永續企業也比一般企業更願意投資「工程類移除」專案上,像是 DAC(從大氣中直接去除二氧化碳的技術)。即使這類型專案每公噸高達 100 美元以上,跟 2022 年企業願付價格 15~20 美元相比,高出 10 倍。

最後一項碳權採購指標是「共同效益」。多數受訪者願意為碳權專案帶來的環境、社會共同利益支付更多費用,包括:碳權專案可否給地區居民帶來工作機會,或是植木造林能否維持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延伸閱讀:碳交所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誰來買、如何買、怎麼用一次曝光

我建議,企業購買碳權時,不只將它視為「自身減碳、達成碳中和」的工具,而是一種「為全球尋找淨零解方」的途徑。領先永續企業,不會只是考慮碳權價格,也會考慮該碳權背後的含義。(口述|徐瑞廷,整理|簡鈺璇)

繼續閱讀 策略 ESG 圖解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