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基本工資調漲的消息發布後,總會引發熱烈討論。基層勞工認為調漲的幅度太低,中小企業的老闆則抱怨人事成本提高,增加經營壓力。2023 年底,勞動部表示 2024 年起,基本工資調升至月薪 2 萬 7470 元、時薪 183 元。與此同時,行政院核定《最低工資法》於 2024 年 1 月 1日施行,台灣正式邁入最低工資審議機制的新紀元。
許多人好奇的是,既然一直以來法律都有規範基本工資,為什麼政府還要推動《最低工資法》?
《最低工資法》法律位階較高,保障員工薪水隨物價指數調整
根據勞動部的說法,過去的《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只屬於法規命令,位階在法律之下,而且沒有嚴格規範基本工資的審議過程。只要求主管機關「原則上」每年審議,只羅列幾類數據,提醒應該蒐集並研究。由於沒有強制效力,使得協商困難,導致台灣曾發生長達 10 年(1997~2007 年)沒有調漲過基本工資的情況。
然而,即使後來調了基本工資,也未能盡如人意。勞方認為調漲的幅度跟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資方則表示,現在許多中小企業面臨轉型挑戰,調漲等於增加企業負擔。
因此,《最低工資法》除了把審議程序寫清楚,放入法律位階,避免行政機關自己用命令說了算,為了更「接地氣」,也把最低生活費、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等納入應審議的指標,目的是讓工資更貼近實際生活面。
此外,在決定最低工資前,由專家學者和各部會代表組成跨領域研究小組,根據各項指標和未來趨勢變化進行分析,提供政策參考。這些研究報告會交給勞動部設立的「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其成員來自勞、資、政、學領域,每年第 三季召開會議,擬定具有共識的最低工資調整方案。
在程序上,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出結果後,由勞動部報請行政院核定。一旦行政院認為不妥,就會退回決議結果,這時候勞動部要在 30 日內再一次召開審議,一切重新來過。意思是,行政院成為最低工資的把關者,當然也必須負起責任。
為了讓審議過程公開透明,審議結果通過後,勞動部必須在 30 日內將會議資料和紀錄公開放在勞動部網站上,讓社會大眾共同監督,提出未來精進的參考建議。
雇主違法需罰鍰,未改善者可連續開罰
許多人關心的是,如果雇主違法,會受到什麼懲罰?過去實施基本工資時,如果雇主的薪資低於基本工資,是按照《勞動基準法》處新台幣 2 萬元以上、100 萬元以下罰鍰。《最低工資法》則規定,雇主若違法,地方主管機關最高會開處新臺幣 100 萬元的罰鍰;並得依事業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罰鍰至法定罰鍰最高額 1/2,也就是 150 萬元。
為了避免雇主有「花錢消災」的心態,地方主管機關還可以依法公布事業或業主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日期及罰鍰金額,並要求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就會繼續開罰,罰到改善為止。
總的來說,《最低工資法》把審議工資的規範,從「命令」提升至「法律」位階,也新增審議指標。還設立研究小組,從旁提供專業建議,比起過去的基本工資時期,加重對違法雇主的罰則。
然而,雖然法規立意良善,但恐怕難為廣大勞工帶來立即有感的改變。最主要的關鍵是參照指標,雖然把物價指數、最低生活費、家庭收支狀況等指標納入應該參考的指標中,但實際運作方式仍和跟過往審議辦法類似,沒有明確訂定計算公式。因此,最終結果還是得透過各方審議委員協商,是否能滿足廣大勞工的期盼,實屬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