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心理諮商,不是被動接受建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 3 堂自我探索課

張玉琦
2024-05-03
張玉琦
已完成
已取消

一本出版近 30 年,這幾年卻爆紅的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指出現代社會的什麼現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是 1997 年的出版品,距今將近 30 年了。書中提及當時愈來愈多人開始接受心理諮商的現象,讓人覺得好像就在不久前,也可以看出來諮商的去污名化其實很久之前就開始了。

作者為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他專業領域的著作如《諮商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知名教科書。但這本書則是他為大眾讀者所寫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採用擬人化的方式,以英國知名童話「蛤蟆先生」為主角,結合心理分析的技巧來闡釋重要概念。

在台灣,我們也能看到許多諮商師的著作,分享許多真實的個案,優點是如果個案的事件跟讀者相近,就會很容易有共鳴。我自己讀完之後的感覺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之所以長銷,很可能就是因為它擬人化的寫作手法,主角是蛤蟆先生,心理師是蒼鷺,動物形象生動有趣,帶著比較有距離的方式去寫,不用跟讀者在心理問題方面直接的連結,能讓讀者去思考,現在的自己,未必是有什麼「問題」,而是處在某一種「心理狀態」。

延伸閱讀:什麼樣的人,能擁有真正的快樂?科學實證:5 個練習,增強正向心態

不要期待別人跟你說「你會好起來」

心理諮商到底是一件怎樣的事情呢?我們可能不像對身體生病那樣直白地表達,「下班我要去看醫生」,不會說「周末我要去諮商」。諮商往往與內心深層的感受、情緒掙扎有關,外在不那麼顯而易見。所以我們也會好奇,什麼時候我們需要接受諮商?諮商的過程又是如何運作的?

最初,是蛤蟆的朋友幫他約了第一次諮商,他不抱期望的去了,蛤蟆先生一直期待心理師能直接告訴他「你會好起來」、「這樣做、那樣做就會好了」之類的明確指示和承諾,但心理師反問「這個諮商是誰要付錢?」(是蛤蟆自己),讓他領悟,諮商的過程必須建基於雙方的意願之上,並非被動地接受建議,而是一個內化、開放、探索的過程。

怪罪別人的時候,你可能正在玩「可憐的我」的遊戲?

作為心理學入門書,本書當然也涉及不少專業理論和技巧。今天我想特別跟大家分享幾個。第一個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在著作《人間遊戲》中提出「PAC 人格結構理論」。伯恩認為,在社會中,任何人都會展現出「父母」、「成人」或「兒童」的自我狀態。我們時而扮演管教、要求別人的父母角色;時而陷入單純、衝動的兒童狀態;也有時會以理性、平和的成人自我應對事物。這些自我狀態並非簡單的角色扮演,而是真實可觀察的心理狀態,反映出特定的人格行為。

伯恩認為我們常常在各種「心理遊戲」中出現這些狀態,造成自己的不快樂。最典型的一種遊戲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憐的我)。這其實是你的父母(或其他扮演父母狀態的人),用挑剔、懲罰的方式對待你,然後你的兒童自我狀態選擇予以配合,導致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感到不快樂。所以這種遊戲,你雖然贏了(你認為我真的很可憐),結果其實輸了(遊戲造成你的不快樂)。

故事當中,蛤蟆跟蒼鷺抱怨,朋友老獾有多過分、強硬,蒼鷺隨即説,「又在玩『可憐的我』的遊戲了嗎?」我們怪別人讓自己不快樂,很可能是一種「人生劇本」,你其實一有機會就照劇本演出,還會操縱各種情勢,讓自己可以照劇本演出。想改變這件事,我們要開始為自己負責,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處境,也就是進入成人的狀態。

「討好順從」或是「挑剔指責」,可能反映出你預設的心理地位

第二個想要介紹概念是人際關係理論中的「心理地位」的概念。它描述了我們與他人互動時,內心對自我和對方抱持的地位高低。可以分成「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

《獨立鍛造》解釋,「我不好,你好」,使人處於自卑、討好的狀態。在故事中,蛤蟆先生在書中可能常常就處於自責的狀態,覺得自己不如人,其他人都比自己好,因此自怨自艾。

如果處在「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會讓人處於挑剔、指責他人的姿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則是對自己充滿負面感受和評價,對自己不滿,也厭惡他人。「我好,你也好」的人,能夠自重也尊重他人,能自我接納,也接納他人的不完美,因此,能自我鼓勵也鼓舞他人。

延伸閱讀:樂觀的人不是無憂無慮!正向心理學從 3 個面向,解析找到快樂的關鍵

我們往往就這樣預設,並固守自己和他人在關係中的位置,形成特定的互動模式。只有意識到這些設定,才能嘗試改變自己的互動習慣。

蛤蟆先生看完心理師之後好多了嗎?他好像更有活力,更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想做的事,能夠傾聽別人的看法,為別人開心,也能夠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也達成了最初去諮商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去觀察身邊的人,也許也可以發現大家都有慣常的姿態,習慣討好、順從的人,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或者是習慣批判、指責其他人的人,容易站在一個優越的位置,很難跟別人有平等的互動。這本書啟發我們反思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是否存在一些潛意識的防禦姿態和不健康的心理遊戲。只有先自我覺察,才能開始走出這些框架,以更平等、更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和他人。這正是諮商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