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 1997 年京都議定書提出以來,企業開始重視永續的重要性。如今,永續不僅關乎社會責任,更可能是企業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策略管理的觀點中,某個議題的策略意義通常與企業的差異化能力相關。如果企業能夠透過形塑價值觀、投入資源、培養能力等發展出一套難以模仿的獨特營運模式,就能建立競爭優勢。
投入資源、提供實質幫助,說服供應商配合永續要求
人體工學椅知名品牌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是把永續議題拉升到公司策略層次的典範。多年來,赫曼米勒實踐「從搖籃到搖籃」(C2C,cradle to cradle)的環保設計原則,強調產品的每個環節都應符合永續發展的要求,在設計產品時就力求消除污染與浪費。
為了落實 C2C 原則,赫曼米勒投入大量資源成立專責的永續發展團隊。其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是說服供應商提供符合環保標準的原料與零組件。
以 2001 年的 Mirra 椅子開發專案為例,赫曼米勒決定棄用傳統的 PVC(聚氯乙烯)材料,改採環保的 TPU(熱塑性聚氨酯)。然而,TPU 的成本比 PVC 高出許多,工程團隊還需追加設備投資,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為了展現誠意,赫曼米勒投入資源給予供應商實質協助,包括派遣工程師提供技術支援、共同尋找與測試環保材料,甚至還給予金錢補助,幫助供應商汰換生產設備。雖然溝通協調的過程曠日費時,卻建立了互信的夥伴關係。
不過,赫曼米勒初期也面臨不小的經營壓力。比方說,材料與設備投資增加,讓 Mirra 椅子的開發進度一再延宕,但他們仍堅持使用環保材料。事後證明,Mirra椅子的上市不僅為赫曼米勒贏得環保先鋒的美名,也帶來亮眼的業績。
Mirra 椅子的開發是赫曼米勒邁向永續的關鍵里程碑,但絕非終點,該公司至今仍在為打造永續的閉環式供應鏈(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企業從採購、銷售到逆物流、產品回收等流程,都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而努力。
例如,赫曼米勒曾評估自行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卻發現涉及龐大物流與儲存成本,短期難以實現。替代方案或許是與通路商合作,建立逆物流,但也面臨誘因不足的問題;另一選項是期待政府強化基礎建設,提供資源回收的配套措施。
供應鏈在地化、與關係人對話,激發消費者的認同感
永續發展是一場馬拉松,唯有在企業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合作無間下,才能穩步邁向循環經濟的理想境界。最近我大量研讀 Nike、IKEA 等數十家將永續視為核心策略議題的公司,綜合這些經驗,我在講述永續策略時,提出一個簡明的 RISE 架構,讓行動方案可以更落地:
R:負責任的採購(responsible sourcing)
I:永續發展的整合(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S:利害關係人的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
E:消除浪費(elimination of waste)
中小企業應重新審視採購流程,優先選用在地供應商,減少運輸過程的碳排放。跟供應商溝通時,要以開放、互惠心態說明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必要協助,共同突破材料與製程瓶頸。
其次,中小企業應將永續意識融入組織文化與策略規畫,這需要企業領導人擘劃願景,並以身作則,帶領員工從日常營運做起,包括節能、減廢、資源回收等,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訂定量化的永續績效指標,持續檢視精進。
再者,廣納社區、消費者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定期對話與互動,讓外部意見成為推動永續的動力,促進社會共融,激發消費者的認同感與黏著度,將之轉化為品牌忠誠度與購買力。
最後,中小企業應力求源頭減廢,導入創新技術,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實踐 RISE,運用創新與在地優勢,打造永續發展的典範。不僅能為企業永續經營立下根基,更能推動社會整體永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