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吃飯配八卦,開心又顧腸胃。」這句話自古皆然。近期的「喜相逢麵館」即為一例。先是因為林百里在此設宴邀請黃仁勳餐敘,之後又爆發衛生條件不合格與逃漏稅爭議,讓原本只有小圈子內食客知曉、偶而出現在社會名流 IG 限動裡的這家餐廳,一躍而成媒體熱議關鍵字,連帶也讓「私廚」這種餐飲服務模式引起眾多好奇。
到底什麼叫做「私廚」?與一般「正常」餐廳又有何差異?
什麼是「私廚」?私人廚師或是私人廚房?
「私廚」英文原名為 private kitchen,原本定義為:廚師受邀在「私人場所」提供「客製化」餐飲,有隱私的專人服務與細緻的用餐環節,能夠滿足客戶的特殊需求。從人選、空間、菜色到服務,全都是特別指定或客製化提供,以此區別於對多數人開放的餐廳所提供的菜色與服務。
「私廚」另一特色是掌廚的人選未必是傳統定義下的廚師。特別是在西方國家,總有知名度十足的話題主廚,因為出版暢銷書、電視節目、社群媒體走紅,或是從廚藝競賽中奪冠後,搖身一變成為所謂的「明星主廚」( celebrity chef),受客戶邀請在私人場所擔任晚宴主廚。
這些主廚可能沒有自己的餐廳,甚至不一定經過傳統餐飲教育。他的魅力,就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創意。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遊走在餐飲業「經營」的邊緣,就像許多《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 《廚神當道》(The Master Chef)的參賽者,離開比賽後都選擇這樣的從業起點。
由上述可知,一個廚師遊走各地做菜服務客戶,是「私廚」最原初的概念。不過由於餐飲文化差異與不同的社會風氣,特別是亞洲社會還是不太習慣與外人分享隱私,因此「私廚」的意義逐漸轉變成定點式的「私人廚房」,「私廚=私人廚房」變成目前大眾對於這個詞彙的普遍認知。近來在台灣話題十足的「喜相逢麵館」,就是大家覺得是「私廚」、但實質上更接近「私人廚房」的代表。
這種等同「私人廚房」的私廚,有哪些特色呢?以喜相逢麵館為例,首先,雖然也像一般餐廳提供私人空間給訂位的客人,但用餐內容卻偏向固定菜單與固定價格(每人或每桌固定多少錢),客人用餐後再以口耳相傳、一個拉一個(頗像直銷業務)方式透過人際圈延伸訂位觸角、招攬新客。這種因為不提供一般人電話或網路訂位、必須由熟客牽線幫忙,也未必會事先提供菜色參考的服務方式,也讓私廚在台灣更增加了許多外界的好奇與議論。
經營私廚與一般餐廳的差異:省略繁複的前置準備,同時增添未來的風險
前面介紹了「私廚」的特色,如果再從經營層面觀察,可以更具體看出與一般(非連鎖)餐廳,有哪些差異。
首先,想要經營一家合法營運的餐廳,經營者必須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進行公司或商業登記。隨後,還需要到當地稅務機關申請營業登記證,以便合法開展商業活動。
除了商業登記和營業登記之外,食品衛生許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經營者需要向衛生局申請該許可,確保餐廳的食品衛生標準達到法規要求。接下來,按照當地的規定,申請營業場所登記證,這不僅能確保餐廳場擁有合法建築使用執照,還能確定該場地符合使用分區限制。
完成上述主要流程後,餐廳還需要通過一系列其他的許可和檢查,包括消防安全檢查、環保許可以及餐飲服務許可。這些步驟是為了確保餐廳在運營過程中符合各項安全及環保標準。
此外,經營者還需考量聘用員工的相關事宜,並進行勞健保登記,以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最後,餐廳的商標和招牌 Logo 是否需要預查與登記,也是不可忽視的細節。這些登記不僅能保護經營者的品牌權益,也有助於樹立專業形象。
相較於要開間一般餐廳有這麼多前置作業、符合法規需求要處理,私廚不一定能滿足上述所有需求項目。例如,除了沒有商業與營業登記,如果私廚設於自宅,使用執照與分區限制也會出問題。再者,如果缺少消防安全檢查和餐飲服務許可,上門用餐顧客就得承擔環境或飲食衛生的安全風險。另外,有些私廚直接用朋友或家人來服務外場,雖可省下聘雇正式員工的成本,但能否真正提供符合顧客需求與用餐價位的服務水準,又是另個問題了。
另一方面,從成本結構來觀察,也能看出經營私廚與一般餐廳的差異,詳列如下:(以下採餐飲業通用成本分析,當然每家店會有些許微調。)
一般(非連鎖)餐廳
食材成本:30-35%
人事費用:20%
每月店租:15-20%
營運費用:20%
平均利潤:5% 左右
很明顯可以看到,一般餐廳因為經營的是品牌未來性,需考量及負擔的較為廣泛,利潤占比也會受影響。如果餐廳要爭取更高的利潤空間,接下來拚的就是連鎖、併購、甚至上市上櫃,讓品牌能有更廣的延伸性,從而提高利潤空間。
私廚
食材成本:30-35%
人事費用:5-10%(約聘員工,或是各路親戚)
每月店租:15% 以下(選址不需要考慮精華地段或樓層,甚至可設於自宅)
營運費用:10%(包含水電,耗材,稅金利息)
以整體獲利而言,私廚經營者如果自有建物,或是業主兼任主廚,甚至無營業登記、無申請發票,這幾項條件都可能提高利潤,空間自然是大於一般餐廳。
為什麼台灣會開始流行私廚文化?
目前在台北最具知名度的私廚,除了近期占盡媒體版面的喜相逢麵館,同類型的還有鄒記食鋪,徐家私廚。這三家私廚的共同特色,就是走無菜單模式(出什麼吃什麼)、沒有網路與電話訂位、也缺少華美的內裝。
另外,相較於以上三家私廚,台北其實也有許多帶有「私廚風格」的餐廳。像是以中式餐點出名的中山對酌、L.C Française 法租界、南村|私廚‧小酒棧、蘭苑私廚、十得私廚、承家私廚,以及走西式料理為主的 Podium、屋頂上的貓、涼州游嚴行 D-Place 等,都是頗受好評的「私廚」料理名店。
這些餐廳的共同特色包括提供季節性菜單、客制化價位、私人服務,再加上精心設計、風格鮮明的餐廳內外觀,才能名符其實。這些私廚的主廚或主理人也有著各自獨特的餐飲哲學,綜合起來,才能勾勒出一個完美的用餐體驗。
近年台灣私廚風潮的興起,其實也代表消費者對餐飲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提升,更體現了高端餐飲文化在台灣市場的演變與拓展。筆者在此歸納一下台灣私廚風潮背後,能觀察到的幾點社會與文化因素:
1.個人化服務需求上升
隨著台灣社會生活水準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人們對個性化、專屬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私廚的服務模式,可以根據客戶的口味、營養需求和健康狀況,量身定制菜單和烹飪方式,滿足宴客的特定需求。同時,也能依照季節及客人的回流度規畫出每次不同的體驗。
2.追求獨特體驗和品味
餐飲提供早已不僅僅為了求個溫飽,從吃飽到吃好,再逐漸走向細緻體驗與沉浸式服務。透過私廚主廚的獨特哲學、建構的菜色故事、以及說菜功力,讓客戶能漸次感受高端餐飲文化的洗禮。這不僅是一種用餐體驗,更是社會地位和品味的象徵。
3.隱私與尊重個人空間
個性化追求的另一面,即是對於隱私的尊重與保護需求。當顧客希望能在私密和舒適的環境中用餐,比起一般餐廳,私廚更能提供這種私密性和專屬服務,避免受邀賓客曝光、在公眾場合受到打擾。當然,這點特性也讓私廚變成政治人物、工商大老、或是演藝圈名人的宴客首選。
4.專業烹飪技能的展示和推廣
對於廚師來說,私廚主廚的位置,是一個能高度展示個人廚藝技法、創造力、與餐飲哲學的好機會,除了有高度的揮灑空間,面對的客群高機率是真正能夠理解、感受主廚能力的小眾,透過一次次的宴席,口耳相傳間得以為廚師本人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與社會連帶。
最後,筆者想要提醒,在資訊交流快速又透明的時代,消費者比以往都更加聰明理性。私廚品牌的光環、神秘,以及私廚賓客身份的特殊性及尊榮感,除了創造首次造訪的驚喜,或許也讓人「餐不醉人人自醉」。但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能否延續,以及消費者理性判斷高檔定價是否值得持續造訪,將成為私廚業者要鞏固長期客源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