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購電商只能流血廝殺嗎?這幾年酷澎(Coupang)利用補貼搶占市場;今年 618 活動,許多媒體也報導,中國電商巨頭展開最激烈的價格戰與補貼戰⋯⋯。
流血廝殺的原因,當然來自競爭。不管是中國電商巨頭之間的競爭,還是從中國市場競爭到海外,又從海外回中國,但競爭只能透過補貼嗎?我認為其實不然,只是價格競爭通常最簡單粗暴、最有效。
尤其對於零售商或電商平台,如果你販賣的商品與競爭者 90% 都是相同的,那價格的破壞,是最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方式。不過,若你的競爭對手跟你一樣有強大的補貼,那就雙方都沒優勢,只有消費者獲得更低的優惠。
發展優勢來抵銷削價競爭:送貨速度更快、成立自有品牌
這時,就得發展新的優勢來搶客人,電商平台常見的就是發展更快的送貨速度,於是有了 24H 購物、火箭速配等。其他如好市多(Costco)與某些零售商,他們發展出的差異就是強大的自有品牌商品。
不只是網購平台,廠商也是一樣。如果你的商品跟別人的差異很小,在網購平台面對價格競爭時,也會面臨同樣壓力——如果不一起加入流血價格競爭,很可能銷售就會下滑,市場份額就被願意參與的競爭對手搶奪走。
要淡化影響,只能回到商品的差異性。比方說,舒潔開發出溼式衛生紙的市場,雖然市場規模初期一定遠小於傳統衛生紙,但是在這個新的市場規模裡,舒潔既是首發,又是領導者,避免了一段時間的直接比價競爭,可以創造較好的毛利率。
商品要有差異化,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卻知易行難。它跟實際的群體行為顛倒,人類行為幾乎是什麼東西爆紅,就一窩蜂推出該產品。連農產品都一樣,什麼水果價格好,大家都開始種該水果,結果因為產量多了,就只能競爭;競爭之下,價格就低了。
差異化商品提升毛利,產品才有更多預算推廣
這一次的分享與建議,希望能夠鼓勵更多廠商,在風險可承受的範圍內,能夠做更多的嘗試與創新,洞察顧客需要,推出差異化商品或服務,創造自身品牌的價值,才能夠在零售市場裡,面對競爭引爆的流血廝殺戰。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廠商或老闆,都是市場流行鹼性水,我就賣鹼性水;市場流行氣泡水,我就賣氣泡水。這麼做,雖然價格會賣得比競爭對手低,但可以分食一部分市場,也不用花心思在研發獨創新品,甚至還要冒著新品是否能為市場接受的風險。
然而,如果你對市場有高度企圖心,還是要能夠創造差異化、提升毛利率,這樣才能有較多的行銷預算來推廣品牌或差異化的商品及服務,創造良性循環。
這些策略,其實跟處在實體市場,還是身在網購電商市場沒有什麼關係。台灣流行性商品如服飾、鞋子、包包這些業種,主要業績是透過官方網站或社群銷售。如果你的商品流行性不夠快,或是沒有自身商品特色,都是市場賣發熱衣,你就賣發熱衣、市場熱賣 bra top,你就賣 bra top,同樣也是會在充斥相似品項的市場裡,面臨價格競爭的挑戰。
所以,廠商是要怪整個市場太過競爭,導致自己無利可圖,還是回過頭來怪自己也是造成此現象的始作俑者呢?
我想,廠商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自己的策略,譬如廠商在生產效率上很有競爭優勢,比較適合在紅海市場中競爭,透過生產效率創造成本的競爭優勢。
反之,就應該洞察消費者的需要或痛點,運用創意發展出差異化的商品或服務,避免完全靠價格競爭。當然,如果這項差異化的商品或服務被市場接受,可能又會從藍海變成紅海。所以,差異化的策略不是一時的,它需要長期經營。
電商只能打價格戰嗎?不盡然,廠商可以在風險可承受的範圍內,能夠做更多的嘗試與創新,洞察顧客需要、推出差異化商品或服務,創造自身品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