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時,曾有一小段痛苦的職場時光,問題不在工作內容,而是在於當時的主管對我極不友善。不管是做人還是處事都不對盤,之後,不知何原因,他自請離職。
離職前夕,他單獨約我開會,組合他問的一連串財務和法務問題後,我勾勒出他要創業。當然他不是要找我加入,只是想解決創業後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我不厭其煩的回答,不僅口述,還在白板上畫圖,以使他充分理解。會議中段,來了個陌生人,推估是他的夥伴或是金主,我繼續有問必答,會議後段,針對他要做的業務模型(business model),我幫他設計組織架構及流程。這場會議,從白天開到晚上,結束時,這主管居然親自送我回到我的辦公室,這是第一次,我在他的眼中看到感激,即使當天我加班補做原本的工作到很晚,值得。
不計利害的協助,做到同業主動請益
在職場,與其說我是後勤總管的角色,還不如說是公司的老媽子,相較開疆闢土的戰將,我需多些耐心及細心處理公司大小雜事,因我本有做到底的性格,工作歷練,算是扎實。同仁一旦被大小事務卡住,不知所措時,往往向我求救,我也很希望幫忙解決,有時還會手把手帶著同仁做完所有的流程,直到結案。進而演變成,我經常攬上一些沒有報酬卻又耗費心力的傻事。
甚至於,很多同業,居然不在乎我們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競爭關係,三不五時來拿問題來問我,有時是想要second opinion(第二意見),或是分享自己的處理判斷方式,希望我背書支持。簡單的,電話說上一小時不誇張,複雜的,吃午餐喝咖啡,可是耗掉好幾個小時,有時還會找一堆部門主管,讓我在包廂裡一對多應答。大概是不好意思花了我太多時間,同業多會主動給我「顧問費」,但我不賺這種錢,主因是,我既不是當事人,也沒有親身在對方的公司裡活過,只是聽個隻字片語後給點建議。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深度聊天」,談不上諮詢顧問。漸漸地,我吸收到很多真實案例,包括員工及主管的糾葛,萬事都有一體兩面,未必一定是誰對誰錯,抓大放小掌握大局,然後主管打出一張牌或走出下一步,更甚至於同業還會回報我結局,佐證我的解方有效或無效,大幅增加我解決問題的功力。更特別的是,與這些同業,我們拉起朋友社群,魚幫水,水幫魚,我們的黏度也愈來愈緊。
真心幫別人解決問題,最終自己也會受益
多年前,有個長期任職在企業型基金會(以企業贊助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基金會)的朋友,突然找我,說她老闆要把基金會給收了,原本的公益計畫只好喊停,她淚流滿面述說著公益計畫裡可憐人的故事。她的大愛,連我都覺得她準備要收養可憐人家的孩子,但以我對她家境的理解,這個收養的決定,恐怕不是她能負擔得起,而我想助她一臂之力。
我開始盤點我周遭有能力、財力幫得上這個忙的人,同時花了好幾周的時間研究原本的公益計畫,要如何讓他們買單,終於,鼓起勇氣去找了不太熟識的董娘同學提案,以原本的公益計畫為底,注入同學的成長背景,融入同學經營的企業形象,居然一舉得到認同,經過整整一年,成功將公益計畫平行轉移到董娘這個新東家。
說實話,我不是有錢的企業家,也不是富二代,我能捐的,杯水車薪而已,只因她們看得起我,得以一起投身公益。隨著這份公益善緣,除了擔任這公益計畫的志工來積陰德外,我於公於私還串起不少和董娘的連結,她後續挺我的,已經超出我的想像,堪稱是我的貴人。
我做的傻事,看在別人眼裡,或許就像吃飽撐著,但因常有正向的回饋,我總是安慰自己「傻人有傻福」。日前,碰到一個心有大願但不得志的好友,過去總是批評我太雞婆管太多,而現在,他居然對我說,如果他意氣風發的時候,也能多做一些「傻事」,可能現在的事業第二春,發展會順遂許多。謝謝他肯定我「傻人有傻福」,也祝他透過「傻事」找到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