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下指導棋、只出一張嘴的主管,為什麼對於帶領團隊毫無幫助?



耳邊經常傳來主管抱怨,「我說了很多次,同事還是做錯」、「我問了很多次,但部屬都沒回答我」等循環無解的管理日常。但問題的癥結,通常都不是「聽的人」偷懶懈怠,多在於對方沒聽懂,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或是根本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所以,「說的人」說了問了再多次,也無濟於事。往後,只要我一聽到類似的循環,就會回應:「你就這樣繼續說 100 次,問 100 次,事情也不會好轉。」這時,主管才警覺到,要正視這個問題。
我總相信,人性本善,明知怎麼做是對的,同仁不會故意去做錯,明知答案是什麼,同仁不會無聊去吊主管胃口,所以,我會主動把雙方聚在一起,採手把手的模式,聆聽「說者」的要求,用我的歷練,引導「聽者」該怎麼做,該怎麼答。關鍵在於,我會堅持「聽的人」要在「說的人」的面前做到對,或是說出答案,待我確認雙方充分理解彼此的情境,且確保能「做到底」後,我才會放人離開。
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同事,多是在作業過程中,被某些跨部門的原因卡住,而沒辦法做對到底,或是沒決心挖出答案。所以,我自願耐心去理解做的人的為難,解決他的卡關,有時,我還會回頭說服主管調整要求,終結這原本無解的循環。
主管以為已經釐清問題,真要做又是另一回事
曾經有個盛氣凌人的主管來找我,抱怨他的部屬腦袋裡全是漿糊,不過是畫一張資訊系統流程圖,開了好幾次會議,還是畫錯,其實,我壓根不相信層層把關招募進來的同仁會是豬腦,我主動請這主管給我列席他們例會的機會。
會議當天,一開始,主管先大罵這張流程圖,改了 n 次,還是大錯特錯,責罵中不時又跟其他同仁釐清細部的作業,然後針對流程圖裡的方塊及線條,指示要加加減減,或是上下左右移動,沸騰了 2 個多小時,主管自認已經將該怎麼改流程圖,討論得極為透徹,正準備宣布散會時,我站起來說,「認真聽了這麼久,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改這張流程圖。」
聽到這句話,現場一片錯愕,我繼續說,「既然大家都清楚怎麼改,那麼,我現在把這一無是處的流程圖投影到白板上,請你們用彩色筆在白板上手改流程圖。」
主管先上前用紅筆改,改到一半覺得不順,另一位同仁接手用藍筆改,改到一半覺得怪,再另一同仁上前,先擦掉前面的修改,再接著用綠筆改,就這樣又改了一個多小時,改到大家全都滿意。
此時,我請一直被主管抱怨的部屬把它拍照下來,會後去畫出一模一樣的流程圖,繳給主管,肯定能完美結案。後來,我們在公司遇到時,該同事感激我是他的職場貴人。有時候,主管說得再多,解釋得再詳細,都不如手把手指導,來得能解決問題。
手把手帶著同事做,「想法」才有「落地」的機會
職場裡,很多主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擅長下指導棋,說了一嘴超棒的商業模式,但團隊未必能落地,因為從「想」,到「做出來」,還有一大段距離。就算已經看到別人有成功的先例,我們也未必能複製,期間需要團隊披荊斬棘,配合市場機動調整商模,才有做出來的機會。面對這些熱情出嘴的主管,我會三五不時強調落地的重要性,提醒手把手、捲起袖子帶著部屬做,才有實現的機會。
因為我願意花時間撩落去,在手把手教導或溝通的過程中,我和同仁的距離愈來愈近,而我學習的範疇變廣變深,久而久之,我如同一顆種子,優秀肯幹的同仁會學習我這種手把手的模式,無論在部門內,或是跨部門,變得事事有解,案案能結。
職場上,要遇到願意手把手教導的主管或溝通的同仁,真不容易,端看機運,但是,主管自己可以選擇用手把手的方式,做部門內或跨部門的教導與溝通,表面上,會犧牲掉時間及精力,實際上,會換來在各部門的信任,值得。